安徽艺术学院毕业季:把爱藏在温暖祝福里
又是一年毕业季,安徽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们收到了来自师长们的特别心意。这些承载着深情厚谊的礼物,既是学子们艺术求索路上的珍贵印记,更是扬帆起航时的温暖助力。
设计学院张书佳:把匠心爱心藏进纸艺里
“张老师,这四年您的悉心教导和温暖关怀,我会永远铭记在心。”毕业季的骄阳下,杜家宜在领取张书佳老师送的毕业礼物时满怀感恩地说。六月末的阳光为这个特别的时刻镀上一层金边,也照亮了她青春脸庞上那份难舍的师生情谊。
2025年6月18日,当同窗们在毕业典礼上抛起学士帽时,作为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25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如今就职于安徽良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杜家宜却因工作原因遗憾缺席。
“本以为我的大学生涯会以这样仓促的方式落幕了,但是没想到张书佳老师却为我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张老师特地在我工作之余,邀请我回到学校,不仅送给我她亲手设计的杜邦纸书包,还专门为我借来了学士服,让我弥补了毕业典礼未曾拨穗的遗憾。这份毕业礼物,让我感受到了被学校、老师牵挂、祝福的感觉。”在说起这句话时,杜家宜的脸上洋溢着止不住的感动与幸福。她轻轻拍了拍怀里的书包,笑道:“以后它每天会陪伴我通勤,就像带着老师的那份期许和祝福,让我感受到未来前行的动力。”

杜家宜与张书佳老师的合照
杜家宜说,时间过得真快,回想起入校时的情景恍如昨日。与张书佳老师的缘分始于大一那门令她忐忑的数字色彩专业课。谁曾想,当初那个对色彩心怀畏惧的小姑娘,在张老师的指引下不仅克服了专业障碍,更开启了一段持续四年的师生情谊。
张书佳老师——这位集民进会员、省级教坛新秀、省级影视动画专业“高级双师型”、校级教学名师等荣誉于一身的设计学院副教授,不仅以其深厚的专业造诣温暖着每位学子,更指导学生斩获多项国家级赛事大奖。但比起这些光环,更让学生们铭记的,是她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方式。
杜邦纸书包是今年设计学院张书佳老师专门为毕业生精心设计的一份礼物,融合了安徽艺术学院特色与学生回忆。书包的正面定制了薄荷绿“安艺正青春”字样,这个字样有两方面的寓意:一是寓意安徽艺术学院正有活力,二是寓意安艺学子正是闯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能够如这个小图标一样,青春无限,活力无限,勇敢地往前闯。”张书佳真诚地说。

张书佳设计的杜邦纸书包和挂牌
书包上的挂牌则采用了校徽、学校门牌、学校南门310公交站牌来进行设计。
“学校的校徽我做了一点改动,将方形的设计成圆形的,外形更能与书包相契合。学校门牌是我自己设计的,整体运用的是蓝绿色的基调,很符合‘夏天’‘青春’的感觉,门牌上标注了咱们学院的地址——淮海大道1600号。目的是让即将踏入社会的同学们,能够记住‘家’的联系方式。无论何时,安艺永远在这等你们。”
“学校南门310公交站牌是我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特地去拍的,但是拍出来的并不是很清晰,所以我按照咱们学校的公交站牌,重新做了一版出来。里面的站点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上去的,在安徽艺术学院南门这个站点上,我用黄色的字体标注了出来。如果以后同学们想回到母校看看,坐公交车一定会坐310这趟车,那么这上面的站点就是回‘家’的途径点,每到一个站点,就会唤起他们关于青春、关于安艺的回忆,直至回到‘家’这个终点。”
张书佳老师设计的这些细节和记忆点,既包含了他们在安艺走过的青春之路,也饱含着对学子未来之路的美好祝福。
“毕业生面对未来时难免会感到迷茫”她微笑着说,“我希望这份小礼物能让他们知道:母校永远是你可以回望的港湾,也是你勇敢前行的底气。”
在张书佳看来,这些送给毕业生的礼物,就像是一盏盏小小的灯——未必能照亮整条人生路,但足以让离校的学子们,在某个疲惫的深夜,想起自己始终被惦记着、被祝福着。
实际上,这份温暖的毕业礼物并非偶然。自2020年入职安徽艺术学院以来,张书佳的“毕业礼物计划”已经温暖了三届毕业生。每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背后,都藏着她对学子们独特的期许与祝福。

张书佳送给2021届毕业生的礼物

张书佳送给2024届毕业生的礼物
这些看似简单的礼物,早已超越了物质本身的意义。它们像一座座无形的桥梁,将师生的情感紧密相连;又如一盏盏温暖的明灯,照亮毕业生们前行的道路。2025届杜家宜、王嗣等同学收到的杜邦纸书包,2024届马艺萍、王静洁等同学收到的小熊,2021届殷俊、任仪等同学收到的明信片、标签、书本,都是这份教育情怀的最好见证。正如杜家宜同学所说,离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被珍视的幸福感——这大概就是母校最好的“设计作品”。
美术学院罗守俊:把温情技艺藏入丹青里
6月24日,安徽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5届中国画专业肖梦楠同学的毕业作品《引江济淮》荣获第二届安徽省大学生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这幅作品的诞生,包含着一段关于师生情、家族记忆与艺术坚持的感人故事。

肖梦楠毕业作品《引江济淮》获奖
2024年5月,正值大三下学期的肖梦楠在罗守俊老师的《山水创作》课程上,萌生了一个特别的创作构想。她希望将母亲年轻时参与家乡抗洪筑坝的经历融入画作,以此致敬老一辈建设者们。后在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这个构想最终升华为以“引江济淮”这一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为主题的创作项目。
“罗老师提议采用‘一景一图’的拼接形式,这样既能展现工程的宏大规模,又能细腻刻画局部细节。”肖梦楠回忆道。为了获得第一手的创作素材,她专程前往工程合肥段实地调研,目睹了“河上有河,船上行船”的壮观景象。
“站在大坝旁,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时参与建设的场景。”肖梦楠动情地说,“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积极投身于抗洪修坝。我想通过这幅画,不仅记录这项伟大工程,也致敬母亲那一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创作过程分为确定主题、素材搜集、构图、线稿、色稿五个步骤。在完成实地考察和素材收集后,肖梦楠在画面构图上遇到了瓶颈。在得知肖梦楠的困惑后,罗守俊老师细致地为她分析道:“在画面的构图上,你可以尝试以横竖线条作为主导,通过施工机械和立交桥的对比体现工程的变迁,用揉纸的方式将背景做旧来丰富画面。”
然而,就在创作进入关键阶段时,肖梦楠接到了外公病危的消息。正在上课的她脸色瞬间苍白。“我必须马上回去……”她哽咽着向老师请假,颤抖的手指在手机上反复输错购票信息。回家的列车上,她紧握双手,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往日,回家的路程是很快乐的,但是那天对我来说,时间很漫长,心情很沉重。”
当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时,罗老师第一时间发微信安慰她:“先安心处理家事,创作等你回来再继续。”寥寥数语,却让肖梦楠得以安心处理家中事务。
这段特殊的经历,也让肖梦楠对作品注入了更深沉的情感。她不仅要描绘这项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更要通过画笔传递三代人之间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
一周后,肖梦楠重返画室,投入最后的创作。罗老师把她的专业、敬业、爱心融入到对肖梦楠的创作指导中。她们反复揉纸、设色、打磨细节,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最终,作品如期完成——画面上,工程的壮阔与温情交织,每一笔都凝聚着肖梦楠对历史的敬意与对亲人的思念。

肖梦楠与罗守俊以及《引江济淮》作品的合照
毕业展上,肖梦楠为罗老师献上一束鲜花,并附上手写祝福:“幸得美人师,润我细无声。愿师韶华,常如初见。岁岁安康,喜乐长安。”这份师生情谊也延续到了艺术传承中,罗老师赠予她一支毛笔,鼓励她继续在绘画道路上深耕。微风轻拂,阳光洒在师生二人身上,那一刻,教育的温度与艺术的未来,在这支毛笔中悄然延续。

肖梦楠送给罗守俊老师的画(左)
罗守俊老师送给肖梦楠的毛笔(右)
《引江济淮》不仅是一幅获奖作品,更承载了两代人的记忆、对亲人的思念、师生的默契,以及艺术对时代的回应。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创作,永远源于生活,归于心灵。
崇德尚艺的教师们:把真情实感藏入祝福里
像张书佳、罗守俊一样,在安艺毕业季,这样暖心的师生故事比比皆是。专业教师、辅导员们不仅倾囊相授,更以独特的方式为毕业生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让专业精神与师生情谊在别离时刻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传媒学院辅导员丁翔别出心裁地为班里每位学生定制了刻有姓名和毕业快乐的饮料。“毕业应该是快乐的”丁老师笑着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像这罐‘快乐水’一样,留下的是快乐的美好回忆,带走的是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丁翔定制的带有学生姓名的饮料
设计学院的夏冰莹老师与辅导员郗文静则精心设计了一款简约而富有深意的毕业纪念包。这款包采用轻便挺括的杜邦纸材质,设计凝练有力,包身正面印有醒目的三角形箭头标志,线条利落地水平指向右方,传递着坚定前行的动势。“箭头的方向是设计的核心语言”夏冰莹老师阐释道,“水平向右的轨迹,象征着时间永续前行与空间的无限延伸。希望毕业生们怀抱对未来的笃定,从容迈出人生的每一步。”郗文静老师补充道:“杜邦纸兼具轻盈与强韧的特质,恰似我们对同学们的期许:既要灵活应对变化,又要坚守内心的方向。愿这份‘柔韧有度’的力量,助你们在广阔天地间稳健前行。”

辅导员郗文静与夏冰莹老师设计的毕业纪念包
在临别之际,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单泓斐和2025届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潘文静相约共同录制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动人的旋律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于师道传承的共鸣,更诠释了教育最本真的意义。“这首歌承载着我对教育传承的期许”单老师深情地说,“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学生,希望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住在安艺学习的美好时光,并将音乐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人。”

单泓斐老师与潘文静共录一首歌
在这些温暖的故事背后,是安艺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他们用专业知识浇灌学生成长,用真情实感温暖离别,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崇德尚艺 知行合一”的校训。正如2025届声乐专业毕业生潘文静所说:“在安艺,我们学到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收获了受用终身的人生课。这些温暖的瞬间,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文/张娜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