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灯点亮乡村夜 青春执笔绘非遗——合肥经济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以匠心赋能文化传承
暮色四合,黄山市歙县瞻淇村的青石板路上,三十余盏鱼灯渐次亮起。合肥经济学院"鱼跃古徽"实践队的同学们弓步抬手,跟随鱼灯巡游的鼓点节奏,在蜿蜒巷道间舞出"鲤鱼摆尾""龙门跃浪"的经典招式。鱼灯竹骨轻颤,绢纱映着暖黄烛光,与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构成流动的画卷——这是一场跨越八百年的非遗对话,也是青年与古老技艺的深情相拥。

八天的瞻淇村之行里,队员们不仅在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非遗传承人郑冬蛟的工作室学习鱼灯扎架、蒙布、描金的全流程技艺,更跟着老师傅们钻进祠堂阁楼,翻检记载着鱼灯图谱的泛黄族谱。当指尖触到九世同堂古宅的雕花门楣时,瞻淇村党总支副书记汪文华讲述的家族故事与鱼灯巡游的鼓点重叠,让队员们突然读懂: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村落记忆。


这般鲜活的文化传承场景,正是合肥经济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生动缩影。该校各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乡土,用匠心激活传统文化:
在巢湖掇英轩,"笺行万里队"不仅近距离观摩了纸笺文创产品,还沉浸式感受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靖现场教学流沙笺制作,只见他以画笔牵引颜料在水中流动成纹,宣纸覆水吸附成形,灵动纹理跃然纸上。队员们还亲手完成流沙笺扇等创意作品的制作,实现了对非遗魅力与匠心传承的实践体验。


在合肥市包河社区,"墨染生花,铸梦庐州"实践队带着孩童执起染笔,靛蓝在棉布上晕开时,京剧脸谱的油彩尚未干透,童言稚语里已种下"非遗种子"。从用扭扭棒复刻绒花的灵动,到将螺钿碎片拼贴成胸针,队员们设计的"非遗课堂",让扎染的星空与脸谱的忠勇,都化作孩子们可触摸的美。在庐州坊推广时,他们为小吃摊设计的扎染餐布,更让非遗悄悄融进市井烟火。


在绩溪上庄古镇,"茶墨徽州行"队员触摸徽雕纹理,墨香裹着雨雾漫过祠堂,他们用专业视角为"老槽漆""徽墨填金"开出产业"药方"。当1.2亿元的非遗年产值数字与老师傅挥汗捣墨的身影重叠,队员们提出的直播电商新方案,正试图让徽墨的"轻胶十万杵",在直播间里敲出新时代的回响。
当鱼灯巡游的灯笼照亮乡村振兴路,当流沙笺的云纹邂逅数字传播屏,这群青年正以多元方式续写文化密码。他们深知,非遗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像郑冬蛟给鱼灯添上LED灯那样,让古老智慧在青春创意里,始终保持生生不息的温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