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作出了“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部署。作为一所财经特色鲜明的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铜陵学院主动对接安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素质提升需求,持续打造全省财税金融系统、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应用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的新模式。
坚持需求导向,精准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定位
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路径之一。学习型社会旨在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建设目标,强调通过全民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学院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援藏战略,承办西藏自治区错那市财务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中共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委和铜陵市人民政府、铜陵电视台均作了宣传报道。二是服务行业与产业需求。“十四五”期间,学院财经类非学历继续教育覆盖了全省16个地市,完成各类教育培训及考试服务共计105期,其中,财经类教育培训72期,教育培训人数达6850人次,为安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学院承办的安庆市税务局练兵比武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中,该局综合成绩获得全省第一,其中14人入围省局备战总局决赛团队,4人参加国家税务总局决赛,2人获表彰。三是服务提升个人素质的需求。作为安徽省中职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省级教育培训基地,学院先后主办了中职会计学、会计事务专业教师能力和校长能力提升班,近300人次参加了教育培训。学院还连续举办“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教育培训,有600多名全日制学生获得等级证书,有力地助推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坚持学员中心,开发模块化课程
课程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所在,基于教育培训对象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铜陵学院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模块化课程,帮助解决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困点、难点和痛点。例如,对税务系统员工教育培训,侧重从党建引领、政策解读、业务实操、风险防范、数智赋能和实践研修等模块来设计课程,如“金税四期下的企业财税合规与风险防范”“智能制造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投融资决策与资本运作”等课程;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侧重从企业党建、企业财务、企业营销、数智赋能等模块来设计课程,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的解读”“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与实战模拟”等课程。在教育教学环节,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一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利用学习兴税等平台开展税务系统政策预习、理论知识学习和线上测评,线下课堂则聚焦于高阶思维的碰撞和实操技能的演练。二是情境化与实战化教学。选用来自合作单位的真实案例,让学员以小组形式,围绕一个现实问题,如围绕“税费服务诉求解决实施路径”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辩论。三是参观研修。组织学员走进铜陵有色等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层办税服务大厅等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学员参观我校杰出校友、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沈浩精神传承基地,在参观研修中增强学员爱岗敬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出台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坚持“管办分离”原则,明确管理部门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政治把关和质量监控等职责。
坚持师资赋能,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是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生命线,通过“内培外聘、专兼结合、跨界融合”方式,着力建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是选聘拥有“双师型”资格,或具有税务系统、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本地龙头企业等挂职锻炼经历的校内高水平教师。学校财经学科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工商学科入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财经学科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特色专业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如主讲财会和税务类课程的毛腊梅教授就是两家公司的独立董事,她注重将前沿理论解读和业务实操解析有机贯通,受到学员的欢迎。二是聘任全省财税系统的资深专家、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管、技术能手担任兼职培训教师,充实教师库。如安徽省税务系统专家朱先礼,他主讲的“增值税发票风险防控及农产品行业税收监管工作辅导”专题受到学员的好评。三是跨界团队教学“协同化作战”。对于综合性财经教育培训,采取“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协同赋能。高校教授负责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的讲解,财经行业专家负责案例剖析、实操演示和问题解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铜陵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深化与省内外财经系统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合作,探索建立基于行业的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机制,紧跟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运用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智能在线辅导系统,提升学院财经类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的影响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