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大中小学生同上“坚定文化自信 守护非遗根脉”音乐思政课
10月22日下午,滁州学院、滁州市第五中学、滁州市紫薇小学6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滁州学院会峰校区产教融合中心报告厅,同上一堂“坚定文化自信 守护非遗根脉”音乐思政课。滁州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敏,滁州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孔令十,滁州市教育体育局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拥军,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团委负责人出席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由滁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主办,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共青团滁州学院委员会联合承办。


本次音乐思政课以“坚定文化自信 守护非遗根脉”为主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宇凡担任主讲人,12个扎根滁州本土文化土壤、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节目,以保护传承凤阳花鼓非遗艺术为主线,带给在座师生一场非遗与思政交融的文化盛宴。




歌舞《花鼓·源》以灵动的舞姿与清亮的唱腔,溯源滁州花鼓这一国家级非遗的艺术基因;戏歌联唱《身背着花鼓手儿提着锣》《打花鼓》《花鼓女》《凤阳歌》,将传统戏曲与民歌融合,串联起不同剧种对“花鼓”文化的诠释;《又唱花鼓》《凤阳随想》《柳韵颂改革》《新编凤阳歌》等节目,或用女声独唱重温经典,或借器乐合奏、柳琴说唱、无伴奏合唱创新表达,让凤阳花鼓、凤阳民歌等地方非遗在当代旋律中焕发新生;舞蹈《姑娘十八一朵花》以优美舞姿展现了凤阳花鼓女的幸福生活;舞蹈《小岗村民喜事多》、配乐讲述《唱起花鼓向未来》等节目以多种艺术形式描绘村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场景;独唱《春风十万里》以激昂的歌声歌颂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舞蹈《有凤来仪》以美轮美奂的肢体语言诠释凤阳花鼓的历史变迁;歌舞《烽火》以激昂的旋律致敬伟大抗战史诗,将家国情怀、时代精神融入艺术表达,展现“思政”内核。


本堂思政课以“音乐+思政+非遗”模式,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让思政课既入耳入脑入心,又共情共鸣共振。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堂“音乐思政课”不仅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体会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强化了“守护非遗根脉”的责任担当。
滁州市紫薇小学徐子娴同学说,“这堂音乐思政课太有趣了!动听的民歌、精彩的花鼓戏,让我第一次感受到非遗文化就在身边,我的心里仿佛点燃了一颗小火苗。将来,我也要学一门手艺,守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根脉。”
滁州市第五中学陈明娜同学说,“凤阳花鼓已经传承了600多年,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凤阳花鼓的魅力。作为中学生,我以前没有很好地了解这一非遗艺术,但这堂沉浸式的音乐思政课将凤阳花鼓艺术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大大震撼了我,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凤阳花鼓艺术的精彩与魅力。我们要更好地赓续中华传统非遗艺术。”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24级审计学专业李皖豫同学说,“很幸运能够作为大学生代表站在舞台上现场交流互动,用指尖感受了凤阳花鼓的魅力,手中的花鼓不单单是乐器,更是文化,传递的不仅仅是音乐,更是自信,亲手触摸后更能明白这种从心底迸发的文化自豪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接好非遗文化的传承接力棒,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遗的价值,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守护非遗根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