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非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招生简章
2025-09-23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一、学校简介与优势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是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
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同时入选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工科领域排名跃升至全球第22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50强。30个国家级、253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2009年以来以第一专利权人获中国专利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34所研究生招生自主划线高校之一。17个学科领域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
二、学院介绍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源于1982年设立的管理工程系,1992年正式组建学院。四十余年来,学院依托坚实的学科基础与大湾区地缘优势,持续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逐步构建起涵盖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教育体系。学院设有7个学科系,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格局,被誉为“华南企业家的摇篮“ ”商界精英的殿堂”,跻身全国知名精英商学院行列。
三、项目介绍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MBA 项目自 1993 年创办以来,凭借先发优势与深厚积淀,已成为华南地区开办最早、最具影响力的 MBA 项目之一。依托学校百年工科的坚实根基,学院深度融合前沿商科智慧,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始终致力于培育兼具广阔国际视野、深度科技洞察力、高度社会责任感与卓越领导力的未来产业领袖及商业精英。
历经三十余载的深耕与发展,项目已累计培养近 6000 名 MBA 毕业生。他们精准响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主动肩负使命,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坚定的责任担当与出色的领导实践,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与国家发展,已经成为引领推动各行业变革与创新的核心力量。
四、项目特色
1.融汇工管基因,锻造科技洞察力:
依托百年工科底蕴与多学科交叉优势,形成独特的“工管融合”基因,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智能制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创新),深度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驱动的产业变革浪潮。通过深度融合商学理论、前沿科技与管理实践,致力于培养学员洞悉技术驱动商业变革本质,精准把握未来产业脉搏的核心能力。
2.深化产教融合,践行知行合一:
依托强大的师资力量,以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地区鲜活的企业管理实践为真实课堂,深度链接产业资源,打造论坛讲座、企业参访、移动课堂、商业模拟、咨询诊断等多元化实战平台。实现“学”“用”无缝衔接,推动管理理论与前沿实践、思维理念与实用工具有机结合,系统提升学员的职业素养、决策能力与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实战技能,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3.构建创新生态,汇聚磅礴势能:
拥有逾50000名遍布各领域的精英校友,其中MBA校友近6000名,深度覆盖华南乃至全国关键行业。项目着力打造充满活力、资源共享、思想激荡的商学生态圈,促进学员与校友之间深度的价值连接、经验传承与协同创新,为职业发展与商业抱负注入强大势能。
4.赋能终身成长,驱动持续创新:
依托坚实的平台力量与卓越的校友网络,搭建起开放互联的“校友家园”,持续为学员与校友提供终身学习计划、雇主服务计划等多元支持,赋能个人在变革浪潮中持续进步,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链接企业需求与前沿智力资源,打造学校与学员所在企业协同共进的成长生态,共同推动技术革新与管理优化,驱动可持续发展。
五、项目设置
1.方向:菁英综合、智能制造与大数据、新能源汽车。
2.学制:3年。
3.学费:26.8万元,前两年9万元,第三年8.8万元,分三期交付。
4.上课方式:周末。
5.学位授予:在规定学习年限之内,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总学分不少于46学分),成绩合格,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各环节,由华南理工大学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授予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六、报考条件
报考非全日制MBA的考生须满足下述报考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在2023年9月1日前获得毕业证);
2.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在2024年9月1日前获得毕业证);
3.获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且有突出的工作业绩(相关证明、业绩报告等) (在2021年9月1日前获得毕业证)。
如遇国家或华南理工大学相关政策调整导致上述条件变化,则以调整的政策为准。
七、报名流程
1.网上报名:2025年10月(每天9:00-22:00)。
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网上报名。
2.网上(现场)确认:2025年11月。
考生网上报名后,还须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网上确认时间及要求根据考生所选择的报考点及报考点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的要求执行。
3.打印准考证:2025年12月。
考生自行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
4.初试:2025年12月。
(1)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联考。
(2)联考科目: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00分)、204-英语二(100分)。
5.成绩公布:2026年2月中下旬。
考生在研招网或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站自行查询初试成绩。
6.分数线公布:2026年3月上旬。
分数线及具体安排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公布为准。
7.复试:2026年3月下旬。
分数线及具体安排以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公布为准。
8.录取符合调档及政审:2026年4月到6月上旬。
拟录取考生签订协议、发放现实表现复审表和调档函。
9.录取通知书发放:2026年7月。
寄发录取通知书及新生报到须知。
10.新生报到:2026年9月。
新生报到、注册、开学典礼等。
八、课程介绍
1.菁英综合方向
公共必修课:第一外语(英语);新时代中国**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必修课:管理经济学;营销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学;战略管理;公司理财;运营管理;数据、模型与决策;企业伦理。
专业选修课(创新与领导模块):管理沟通;精益创业;创新与领导能力;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创新战略;公司治理。
专业选修课(先进服务与制造模块):先进制造技术与组织;智能制造技术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电子表格建模与商业应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设计与创新;供应链金融。
专业选修课(国际化模块):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与商法;合同法;国际市场研究。
专业选修课(财务金融模块):税收筹划;资本市场与上市筹划;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管理**;行为金融学。
专业选修课(营销模块):大数据营销;客户关系管理;消费者行为与市场研究;品牌创新与管理。
跨专业选修课(仅列部分课程):工程信息管理;领导力与沟通。
实践课(必修):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企业参访及专题讲座。
实践课(选修):企业经营模拟;企业咨询与诊断;行动学习与实践。
2.智能制造与大数据方向
公共必修课:第一外语(英语);新时代中国**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必修课: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学;公司理财;数据、模型与决策;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企业伦理。
方向选修课:先进制造技术与组织;智能制造技术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设计与创新;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电子表格建模与商业应用;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商业运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操作系统建模与仿真;供应链金融。
跨方向选修课:管理沟通;大数据营销;创新与领导力;精益创业;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客户关系管理;消费者行为与市场研究;品牌创新与管理;创新战略;合同法;国际商务;国际市场研究。
跨专业选修课(仅列部分课程):项目计划与控制;人员与设计;工程信息管理。
实践课(必修):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企业参与及专题讲座。
实践课(选修):企业经营模拟;企业咨询与诊断;行动学习与实践。
3.新能源汽车方向
公共必修课:第一外语(英语);新时代中国**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业必修课: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与创新领导力;**学;公司理财;数据、模型与决策;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战略管理;运营管理。
方向选修课:项目管理;创新管理;ESG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选修课: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专题;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专题;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专题;新能源汽车国际化专题;新能源汽车品牌与营销专题。
综合模块:行动学习与实践;企业咨询与诊断;企业经营模拟;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企业参访及专题讲座。
跨方向选修课:管理沟通;大数据营销;创新与领导力;精益创业;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客户关系管理;消费者行为与市场研究;品牌创新与管理;创新战略;合同法;国际商务;国际市场研究。
跨专业选修课(仅列部分课程):项目计划与控制;人员与设计;工程信息管理。
以入学后最终公布的2026年培养方案为准。
九、学习历程
开学前:新生入学系列活动、启思课堂、开学典礼。
第一学期:必修课程、移动课堂、企业参访。
第二学期:必修课程、移动课堂、企业参访、选导师。
第三学期:必修课程、远修课程、移动课堂、企业参访、论文开题
第四学期:远修课程、移动课堂、企业参访、中期考核。
第五学期:企业咨询与诊断(远修)、论文预答辩。
第六学期:论文答辩、毕业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