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重庆理工职业学院以“新双高”建设为引领,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构建起覆盖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支持保障的“六位一体”服务体系。
“就业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重庆理工职业学院何军政部长指出,学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重点核心任务,通过“四个机制”压实全链条责任,以顶层设计锚定“三高”就业目标。在组织保障上,成立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六个帮扶专项小组,校长挂帅签订《就业工作目标任务书》,将就业成效与二级学院年终考核、辅导员绩效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构建“校院联动、全员参与”格局;目标导向机制明确2025年就业硬指标,要求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就业签约率达90%以上、专业对口率达75%以上,并通过日动态跟踪、周通报、月调度机制保障目标推进;服务升级机制打造两大特色服务,建立企业数据库精准匹配岗位,计划全年走访市内外企业超200家,同时设立“就业暖心台账”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动态慰问,覆盖离校未就业学生;动态反馈机制中,校领导每月至少开展2 次就业市场调研,建立紧缺人才数据库,对就业质量低的专业实施红黄牌预警,2025年计划新增5个新兴专业布点,停招或调整1至2个专业。
针对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的压力,重庆理工职业学院实施“地域+行业+形态”三维拓展策略,构建就业资源网络。地域上,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核心,向珠三角、长三角延伸,2024年已与巴南区公路物流基地产业园共建产教联合体,计划全年拓展市外企业100家以上,引导30%毕业生赴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如“百城万企”行动已与12省市30余家中小企业达成定向招聘协议,提供超1000个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岗位;行业上,聚焦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开设灵活就业指导课程,计划全年举办4场数字经济专场招聘会,培育100名学生在新媒体、跨境电商等领域自主创业;形态上,筹建创新创业园区,设立100万元创业扶持基金,推动相关平台落地,2025年目标孵化15个创业项目,其中3-5个项目进入市级扶持计划。
何军政部长强调,学校以“精准化、数智化、实战化”为导向,构建覆盖“入学-培养-就业”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打造“五精”育人模式。在培养供给端,二级学院每月至少开展2次企业走访,借助24365智慧就业平台实时联动招生、教学部门,2025年计划发布4期《紧缺人才培养报告》,调整12个课程方案;就业指导端实施“书记院长就业政策宣传月”活动,通过跨学院讲座引导毕业生树立“先择业后就业”观念,开设“宏志助航计划”培训班,全年计划培训500人次困难学生并提供超2000次岗位推荐;招聘服务端制定四季招聘行动,全年计划举办60场线上线下招聘会,“小而精”专业招聘会占比40%,并组建学生“就业服务先锋队”,2024年已助力200余名学生通过“学生荐岗”签约;帮扶援助端为困难学生建立“一人一档”,落实“三优先”保障,全年计划发放超20万元求职补贴,开展10场就业安全教育活动,防范“培训贷”等风。
学校将赛事作为就业创业的“孵化器”,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特色路径,构建“双创”育人生态圈。2025年计划举办第二届职业规划大赛,引入50家企业担任评委,将赛事与校园招聘结合,让获奖选手直通企业终面,力求实现市级奖项零的突破;组织学生深入重庆区县乡村开展乡村振兴大赛,进行产业调研与项目设计,2024年已有3个项目落地,带动20余名学生留乡创业;联合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开展电商三创赛,2025年目标孵化10个电商创业团队,实现交易额超500万元。
针对就业数据真实性,何军政强调“三实”原则,强化质量监测。建立三级审核机制,每月抽查20%就业案例,严禁将“僵尸企业”纳入就业统计;年度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将数据反馈至招生、专业调整环节,2024年已调整15%招生计划;实行“四不准”“三不得”问责制,2025年计划开展4场数据治理培训,确保零违规记录。
对于2025届毕业生,重庆理工职业学院给出三点建议,助力学子做好“三备”抢占就业先机。一要备能力,聚焦“可迁移技能”,主动参与校企实习项目,积累3个以上实战案例;二要备定位,充分利用学校“职业测评系统”,清晰规划目标行业的“龙头企业-保底岗位”梯度,减少盲目投递;三要备资源,关注“理工职院就业”官微,积极参与每月8场校级沙龙、4场企业宣讲活动,提前锁定优质岗位。
从“机制创新”到 “服务升级”,重庆理工职业学院以“钉钉子”精神将就业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正如何军政部长所言:“就业工作没有捷径,唯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学生放在心上,才能在严峻形势下趟出一条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子。” 2025年,该校将继续以“六位一体”体系为支撑,为每一位学生铺就通向职场的“快车道”。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