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从青禾到金穗:三千日夜躬耕不辍,守望乡村教育晴空——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寨青禾”项目纪实
2025-03-26 22:29:00
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通讯员:梁燕辉)3月15日,晨光微熹,大雨滂沱,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2名志愿者已经在宿舍门口集结,准备前往17公里外的漳州市天宝镇大寨村,开展第169次“大寨青禾”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他们搭乘公交车辗转21站,又徒步3公里抵达村委会,再分别前往11名不同留守儿童家中开展志愿服务。

  自2017年以来这支服务队已深耕大寨村9年,累计帮扶留守儿童及特殊困难儿童2000余人次风雨无阻的步履,写就了一段跨越时光的温情篇章。

  一、深耕细作:从课业帮扶到心灵重塑

  “哥哥姐姐好!”大寨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小楷(化名)在村委会门口朝志愿者走来,习惯性地牵起他们的手往家里走。从2019年至今,服务队连续5年,前后共6批志愿者,分93次对接小楷。当时还在读二年级的他因为父母早逝寄居在大伯家,由于先天疾病,他的学习一直都很吃力。“我现在所有科目都能及格了!”小楷骄傲地抬着头。志愿者摸着小楷的头说:“有进步哦,你已经很棒了!”雨中小楷的脸上绽放出明亮的笑容。

  服务队在大寨村“没有围墙的课堂”精耕细耘,每周入户陪伴,用知识填补学业差距,用陪伴治愈情感缺失。服务队通过旧衣义卖筹款,开展心理团辅活动等,点滴行动如细雨润物,治愈着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无助,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拥抱阳光。


  二、守望成长:从用心陪伴静待花开

  在低保户、单亲家庭的小萱(化名)家中,奶奶用手指着墙上的奖状,担忧地用闽南语对回访的志愿者说:“这是她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获得的三好生奖状。现在她每天读书还是很用功,成绩却上不去。”2022年的一场家庭突发变故让小萱变得沉默寡言,志愿者的持续陪伴让她逐渐走出阴霾,成绩回升至班级前茅。小萱在升入初中后,被列入非常规帮扶对象,但由于初中课业难度增加,她的学习又遇到了瓶颈。本次回访,对于再次陷入学业困境的小萱,服务队将调整帮扶策略,开展针对性辅导。

  服务队创新建立“成长档案”与“定期回访”双轨机制,既动态记录帮扶期内儿童的学业进展与心理变化,又对结束帮扶的学生持续追踪成长轨迹,确保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始终有人护航。守望成长从不是一次性的关爱帮扶,而是以细水长流的坚守助人成长成才。


  三、薪火相传:雨润春田到双向奔赴。

  “姐姐,你们到了吗?”志愿者的电话里传来高中生小悦(化名)的声音。作为2017年首批被关注的留守儿童,彼时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她如今已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南靖一中高一学生。周六早上刚刚放假到家,她就联系志愿者,主动加入志愿活动中,担任服务队的向导,为新志愿者带路。同时,她也积极参与入户关爱行动当中,以自身经历为破解帮扶难题提供思路。“我觉得你们太伟大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以后我也想和你们一样。”在路上,小悦和我们分享道,已经毕业的志愿者们依然会联系她鼓励她。她的蜕变,正是“受助、自助、助人”的生动诠释。

  九年间,前往大寨村的700余名志愿者们,从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最初的2016级学生到现在2024级学生,从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有担当的青年。大寨村稚嫩孩童也在陪伴中成长为风华少年,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这种跨越时光的志愿精神在薪火相传中,书写着彼此人生的丰盈与成长。


  四、心光永续,从青春筑梦到时代回响

  “我从2017年开始和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对接志愿活动,每次看到志愿者们成群从南靖高速口步行进村,都非常感动。如今农村生活变好了,留守儿童也变少了,我们的活动也逐渐向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转变。”大寨中心小学韩宝珊老师介绍说道。据了解,在“大寨青禾”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第一批受到帮扶的学生在今年陆续考上华侨大学、龙岩学院等高校,曾经的幼苗,已逐渐成长为栋梁。而外国语学院这群闪耀的志愿星火,在毕业后纷纷步入乡村教师、基层服务等工作中。其中,志愿者刘嘉禾在毕业后毅然选择服务西部计划,奔赴新疆克州阿图什市第七中学担任支教老师,这段跨越五千公里的教育星火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接力。



  九载春秋,大寨村在乡村振兴中的蝶变亦是孩子们成长的缩影,那些曾被温暖过的孩子正成为点亮他人的星火。与此同时,那些怀抱赤诚的志愿者,亦在奉献中锻造出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深植教师教育沃土,以师者情怀深耕乡土、以专业特色赋能乡村,将教育筑基的使命、科技赋能的创新与实践育人的担当熔铸为“双向育人”的循环生态,为乡村振兴锻造接续奋斗的“青春引擎”。大寨村的故事,已化作新时代青年答卷的生动注脚,当青春与乡土相遇,最美的风景是心与心的照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