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连江县同心村,阡陌纵横间多了一群手拿笔记本、步履匆匆的身影。近日,阳光学院法学院《法律实务理论与实践》课程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以“行走的课堂”创新教学模式,让37名学生在乡土实践中完成法治素养的淬炼。李峰、李华清、游梦园三位导师带领学生通过“理论研习+实务操作+基层调研”三维联动模式,推动法学教育向乡村振兴主战场深度延伸。
课程革新:真实案例驱动实务能力培养
在课程筹备阶段,导师团队创新构建“双轨并行”培养体系:一方面精选同心村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真实案例,开发《法律文书写作》《纠纷调解实务》等模块化课程;另一方面引入“枫桥经验”核心理念,设计“村内纠纷自主化解”情景模拟。李峰副教授介绍:“我们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同心村作为‘移动教室’,让学生在处理真实案件过程中完成从‘案例阅读’到‘实战操盘’的能力跃迁。”
校地协同:构建法治育人闭环生态
在村部举行的校地合作座谈会上,课程团队提出“法治赋能乡村振兴育人体系”创新方案:
法律服务常态化:依托法学院“诊所式法律服务”在马尾区的成熟经验,推动师生定期赴连江县开展常态化法律咨询,构建覆盖县域的法律服务网络
竞赛项目在地化:将学科竞赛与基层需求深度结合,构建“发现问题--实践验证--竞赛深化--基层服务”的闭环机制。通过竞赛项目与实践场景融合,实现法学教育与法治建设的双向赋能。
人才培养本土化:开设“法律明白人”专项培训营,通过“普法课堂+纠纷调解实训”模式,培养村民骨干法治意识,构建“小事不出村”的自治基础。
校地协同走出双赢之路
“这样的法治课太及时了!”"同心村副乡长竖起大拇指。校地合作不仅能带来专业法律服务,更能培育出本土“法律明白人”队伍。他期待能与阳光学院在基层法治建设、学术成果转化等领域达成共建。他提出,建立覆盖22个村居的“法治驿站”,开设“田间法治大讲堂”,构建“毕业实习-基层就业”直通车。
2022级法学专业陈雨晴分享道:“这场行走的法治实务课,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在乡土实践中变得生动可感。”
阳光学院法学院师生此次连江县同心村之行,标志着与连江县同心村的校地联动迈入新阶段。未来,双方将以法治赋能为重点,以法治人才培养为纽带,持续深化基层法治治理、法律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战略协作,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法治生力军。
(阳光学院李峰/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