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邑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红色基因传承、理论普及、乡村振兴、国情民生、民族团结五个方面为重点,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共组建实践团队342支、37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17支队伍入选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2支队伍获评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15支队伍获评省级重点团队。
师生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形式在农村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用年轻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自找苦吃”的价值追求中,交出“我们都是答卷人”的成果集。
五邑大学“长堤活化创新与数字赋能”实践团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省级重点团队,“挑战杯”落地项目。项目名称是“归根到‘堤’——世界华侨建筑遗产的活化创新+数字赋能助力侨乡场域高质量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发源地,是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承载着城市文化积淀。实践团依托“挑战杯”省赛特等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华侨遗产建筑展开深入调研,立足华侨爱国情愫探寻长堤街区的繁盛过往与未来,进行街区整体性的文旅规划设计。
实践团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形式开展前期研究,共完成3210栋华侨建筑一栋一档数据库建设,完成423份问卷调查,采访了15位学家和文化工作者,深入剖析历史街区存在的问题。后续实践团将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赋能,致力于长堤历史街区的活化创新,搭建“漫游长堤”“纹样图鉴”“一栋一档”“自在旅游”等多功能数字孪生保护与发展系统,依托华侨百年乡愁情愫,为百年华侨文化赓续与历史经济效益转化提供坚实基础与落地应用参考。实践团旨在推动长堤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与宣传活动,包括华侨遗产建筑扫描、数字平台搭建等,延续百年华侨乡愁,助推侨乡文化数字化活化与创新。
“光耀门楣”实践团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省级重点团队,是国家级大创以及“挑战杯”落地项目。项目名称是“光耀门楣”——侨乡大学生关于百年侨居建筑纹样流变与中华根基文化的研究。实践团于7月10日-30日实地走访五邑地区开平塘口镇、台山水步镇等13个市镇,深入田野调查采集了5000+侨居建筑纹样,以数字赋能的形式为侨乡文化研究提供创新思维与数据支撑,达到图史互证效果,增强侨乡文化研究的客观依据。同时,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与老一辈华侨进行访谈,倾听他们对百年侨居装饰的记忆与理解。
期间,实践团还跟随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濠泥鸡手艺的传承人冯永勇老师学习并亲身体验开平镇濠泥鸡的制作过程,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华侨如何通过泥鸡及侨居纹样传递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参观了五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开平第一楼”瑞石楼,其装饰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是侨乡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产物;聆听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员丁芳敏女士对开平碉楼等的历史讲述。
基于调查研究,实践团提出了侨居装饰修复计划,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计划包括修复老旧装饰、组织文化展览、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等,以促进华南地区五邑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厚植情怀,练就本领,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强农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大舞台演绎青春风采。这个夏天,五邑大学青年把专业所学融入田间地头、助农一线,用实际行动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中贡献青春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