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023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分会在广东科技学院南城校区图书馆7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创新”为主题,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我校承办,我校智能财务与绩效管理研究中心协办。
会议设置了专家报告、经验交流、优秀论文汇报、总结表彰等环节。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澳门城市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向分会投稿,共同探讨广东数字经济发展的路径、举措和成果。
大会邀请了东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肖乃勇;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会计学院副院长杨志强,金融学院副院长郭文伟;澳门城市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伟光;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许鹏;东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中职信会计师事务所东莞分所所长、东莞市新阶联会计师分会会长陈莹;广州新华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李安兰、吴翔;广州华商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刘善球;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校长曹文文,数智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刘万华,教学科研部副部长卓萍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教学科研部部长万晓运,常务副部长刘展眉等嘉宾出席开幕式,我校校长梁瑞雄、财经学院院长郝德鸿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吴立平主持。
(梁瑞雄校长)
(吴立平副校长)
开幕式环节,梁瑞雄校长致欢迎辞。他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广东省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学术年会,广东科技学院积极响应、高度重视、主动作为,精心筹备,希望借助这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盛会,各位与会人员能共享理念、博采众长、分享经验、凝聚智慧,倾力支持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并贡献力量。
随后,郝德鸿院长致辞。他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广东这个先行者省份来说,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在数字化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作出贡献。
(郝德鸿院长)
23日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4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会场气氛热烈。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咨询专家、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新月教授围绕《数字赋能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演讲,他提出数字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产业数字化的路径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博士、澳门城市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伟光教授围绕《云经济:金融视角》主旨提出通过构建CCEI,分析该指数的基本特征、有效性及其与整体股市的关系,通过建立因子实证模型解决云股票定价问题,从而能更好评价云经济,未来对于云经济的研究还大有可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教授围绕《金融科技与广东高质量发展》进行演讲,他表示金融科技增信利于畅通科技创新链,要完善金融科技支持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社科基地“智能财务与绩效管理创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吉林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徐永智教授围绕《数据要素跨域流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主题分享和交流了研究成果,她指出数据产业双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对粤东西北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仍然较弱,区域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要通过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的空间布局、探索完善跨区域数据中心运行增值服务和产业培育机制、在省内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的框架等举措推动数据要素跨域流通。
经过对来自7省、区31所高校、研究所的110篇投稿论文进行遴选、评审,本分会论文评审委员会评选出20篇优秀论文。现场,吴立平副校长宣读优秀论文名单,梁瑞雄校长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23日下午,分别设置了“智能财会与数字贸易”和“数字经济金融”两个平行分会场,会议以主题分享形式开展,我校优秀教师代表和优秀论文代表进行观点输出、思想碰撞、积极交流。来自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科技学院等院校的学者教师围绕“后疫情时代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研究”、“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从智能财务应用的角度拓维”、“XBRL在税收区块链中的应用研究”、“数字经济能否促进节能减排?”等主题进行了论文汇报和交流。
此次学术年会的圆满举办,推动了广东省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实践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研究水平的进步,也为实现广东省“十四五”时期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力量。未来,我校将汇聚更多的成功经验,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让广科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开放思想、灵感迸发、智慧凝聚的助推器。
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简介
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是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全省性的大型学术活动,于2007年创办,每年举办一次,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术平台,在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理论创新、对策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字 | 财经学院 新闻中心
图片 | 新闻中心 郑凯鸿 史伟杰 占思婷 韩湘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