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在大学城校区开启“杯启思维工坊”首期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行动实践到学科建设”为主题。校长王凤友教授、常务副校长黄玮出席活动,学术委员会主席吴晓萍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各学院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共聚一堂,共谋学科创新发展路径。活动由科研处副处长兼学科办主任杜滨教授主持。
学术委员会主席吴晓萍教授从非遗概念界定到中国二十年的保护实践,以及学科建设现状到跨学科发展路径四个维度展开论述。她指出,中国非遗保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实践道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历程形成了鲜明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吴晓萍教授分享了我国非遗学科在学术层面、教育层面、政策层面的建构过程,她提出要从主体学科寻找“靠”与“融”的切入点,以项目为纽带形成合力,建好特色研究基地,打造文化品牌矩阵。
常务副校长黄玮在发言中强调,非遗作为校级重点特色学科,应发挥“头雁效应”。各学院要深入挖掘学科交叉潜力,在传统工艺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传播创新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校长王凤友教授以“认知·桥梁·成果”三个关键词做总结发言,一是理论认知突破,通过工作坊深化对非遗学科现代价值的理解。二是构建协同创新桥梁,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矩阵式合作网络;三是聚焦成果转化,以成果为导向开展科研攻关。他指出,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们要积极探索“非遗+”创新模式,将新技术融入教学科研,成为有思想、有学识、敢奋进、会创新、促发展的新时代高校教师。
此次工作坊成功搭建了跨学科对话平台,展现了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在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创新方面的积极努力,使教师们拓宽了思路,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