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健康管理系:深耕人才培养助力“双高”建设
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健康管理系始终将专业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作为系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经过长期摸索,探索总结出一条契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新通途,为学院“双高”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学院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数字赋能,构建育人新生态,实现办学水平高质量
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健康管理系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面向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通过市场调研,给美容产业所需人才精准画像,不断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扎实推进开设《信息技术》,强化学生信息素养、数字素养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依托学校的“省级信息化标杆校”和大健康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构建了数字教学及实训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加快对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数字化改造。一是利用丰富的在线课程、视频教程等数字化资源等进行教学和培训;二是通过数字化影像技术、3D建模与模拟,帮助学习者直观观察面部解剖结构,并快速准确识别皮肤问题,从而给出合理的护肤及面部整形方案并进行模拟操作;三是通过数字平台,共享一些优质线上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通过创新数字化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塑造了“智能+”职业教育新生态,夯实了“双高”建设软实力,实现了办学水平高质量。

信息化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多元化”发展育人平台
分层培育,开启育人新模式,实现校企合作高水平
“双高”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分层分类培养,该模式被兄弟院校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等借鉴。根据不同工作岗位需求,与深圳同芙、南京允和共同探索并开展了订单班培养人才,经过两年实践,在此基础上与广东伊丽汇美容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美容产业学院,并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班和现场工程师班共同培养人才,开启了“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双模式、双基地、双证书”六双育人新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序衔接,为企业精准培养人才。其做法“‘六化促六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被中国教育在线转载。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与企业紧密合作,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基地项目,获批“技能贵州”行动计划多个项目:省级示范性人才培养方案、省级现场工程师基地、省级重点(特色)专业等。作为副理事单位参与成立了全国美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举办了全国共同体美容赛事,是全国1+X皮肤护理证书试点。与企业南京允和共同研发了“苗家康养抑菌膏(液)”。教师王舒和文佳艺等参与编写教育部第四批1+X《皮肤护理》《美甲》系列教材3部。高水平的校企合作丰富了学院“双高”内涵建设。

“1+X”皮肤护理证书试点先进单位
项目浸润,拓展育人新领域,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双高”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人才培养不能只依靠课堂几十分钟的教学,学生综合素养的锤炼需要不同场所和不同方式。健康管理系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始终秉持专业与学院“贵健康·厚生人”思政育人品牌协同发力,强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项目课程”育人模式改革。建立的“医美菁英社”专业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分享知识、提升技能和拓展视野的平台,突显了学生的一专多能。
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大赛、社会服务、专业社团等项目形式,建立健全学分互认的增值评价体系,实施专业素养培养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社会服务等一体化设计,构建显性的项目化、情景式素养培养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竞赛体系,对学生的培养进行综合考量,破“唯分数论”单一评价模式,立“德技双修”多元发展格局。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养“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美业从业者,有效解决了单一课程不能满足“德技双修”人才培养的问题。学以致其道,实践出真知。学生张梦云等参加全国美容产教融合职业技能大赛、全国皮肤管理师大赛等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学生吴桂琴等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贵州省决赛获银奖;学生张雁钦等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三等奖;学生林红艳、龙玉苹等专升本后现已在读研。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创建的社会服务“大手牵小手”美育课堂由专业技能延伸至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向中小学生及社区居民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得到了所到学校及社区的一致好评。通过项目化课程及活动拓展了育人新领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完善了“双高”育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体系。

开设“大手牵小手”美育课堂

医学美容现代学徒制班拜师仪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