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没有靓丽的投资收益 险企财报还会好看吗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证券日报  2010-05-20    

金融类 财会类 医药类 建造类

  5.78%、6.4%、6.3%。如果失去了靓丽的收益数字,三家上市险企的年报还好看不好看?

  2009,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在资本市场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同时让业绩看上去很美的还有,三家上市险企在保费收入上也如“芝麻开花”。两个“轮子”同时高速运转支撑着保险行业快步地前行着。

  然而,面对高速成长的保费规模,各家公司的投资能力却暗自经受着“成长的烦恼”。

  中国人寿显然不会轻言放弃多年坚守的分红险高地。年报显示,国寿2009年保单红利支出达到144.87亿,较去年同期的16.71亿增长767.0%之多;太保寿险即使是在市场份额由9.0%下降至8.3%的情况下,也依然坚持转型。其分红型保险业务增速最快,实现业务收入434.19亿元,同增46.6%;平安寿险的作法更是高调,要转型也要座次。2009年公司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345.03亿元,市场占有率为16.5%,紧随中国人寿之后。其中万能险保费收入以42.9%的占比超越占比37.0%的分红险,成为平安寿险2009年主推产品。

  中国人寿在年报中这样表述:“由于资本市场向好,分红险账户投资收益增加。”

  众所周知,分红险的分红水平以及万能险每月公布的结算利率都直接关系着市场主体间的攻与守。

  “财险公司要实现健康成长,必须追求承保利润,而不能过度依赖投资收益。过去,中国的财险公司出现一种不好的经营模式——‘保险依赖投资,投资依赖投机’。”日前,华泰保险董事长王梓木在某论坛上以《中国财险公司应当实现两个转变》为题发表演讲时,特别阐述了保险的两只轮子之间的关系,“主营业务不赚钱,仅仅依靠次营业务收入,是维持不了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的。实践表明,‘保险依赖投资’这种做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王梓木认为,所谓“保险依赖投资”,是指部分公司忽视承保业务的质量和效益,过于依赖现金流获取投资收益;所谓“投资依赖投机”,是指保险公司不靠风险管理赚钱,而是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好坏来决定自己的盈亏。在资本市场风险过大的情况下,投资业务可能会加剧公司面临的困境。

  显然,“保险依赖投资”并不是产险公司的专利。

  同样作为该论坛嘉宾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缪建民亦在其《利率风险的近忧与远虑》的主题演讲中强调,“特别是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化直接决定传统险产品当期的情况,而且对于保险资产组合来讲,我们的组合中大部分是固定收益产品,利率变化对当期价格的影响非常大。”

  缪建民在回答现场提问时坦言:一方面是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中国人寿承保业务对资金运用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庞大的资金规模同时追求投资的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公司在资产配置上承受巨大的压力。

  在中国人寿2009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表明:国寿将以高效率的资金运作支持其承保业务的发展。

  翻看三家公司年报发现,只有平安在相关章节提到了“承保利润”的字眼。其实,按照保险业的“惯例”,类似业绩报告、日常新闻报道中,险企都鲜有提及承保利润的数据,一般都是大肆地宣传取得了多少保费收入。至于在庞大的保费收入数字后面实际有多少真金白银落袋,一般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这也多少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这个问题的一面。

  “这两年很多公司都是靠投资收益扭亏或者实现盈利的,尤其是小公司。”不久前与业内人士聊天时,他们这样感叹。

  来自保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保费增长的势头有增无减。全国保费收入4541.4亿元,同比增长38.6%,是近年来同期增速较高的一年。截至一季度末,保险公司总资产4.2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7%;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7%。一季度实现投资收益466.3亿元,平均收益率1.23%,与去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

  “今年投资不好做。”是三家上市险企投资“掌门人”的共识。甚至有消息称,三巨头内部制定的2010年股票投资收益率目标均低于2009年。也许在2010,险资可以通过所谓“以量补价”的手法弥补收益率的不理想。但从今年一季度获取保费的速度和规模看,险资在2010要承受的压力只能是有增无减。

  有广告云:“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如果险资的投资收益不再靓丽,保险业将又会怎样呢?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教师资格课程随意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金融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