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人力资源考试教材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一节难点解析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  2012-07-25    

 第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本章概述

  本章第一节通过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比较阐明了人力资源的概念,从宏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微观(企业)两个层面说明了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构成,然后介绍了人力资源的五方面特征,对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作了一定的介绍。在本章第二节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内容、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五项基本功能(即获取功能、整合功能、奖酬功能、调控功能及开发与培训功能)和六大原则,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作性质、地位、对人的地位的看法、显效性、人性观、管理模式等诸方面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它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人力资源的特征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原则、意义;

  3.了解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4.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功能;

  5.理解人力资源。

  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功能

  难点:

  人力资源的正确理解

  应用:

  会辨别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概述

  主要内容:

  本节首先通过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比较阐明了人力资源的概念,从宏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微观(企业)两个层面说明了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构成;然后介绍了人力资源的五方面特征,包括能动性、可再生性、两重性、时效性、社会性;最后阐述了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概念早知道:

  人力资源:指企业组织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具体描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其中,企业人力资源的绝对数量=企业内在岗员工+企业外欲招聘的潜在员工、相对数量(企业人力资源率)=企业人力资源绝对数量/企业总员工数,它是企业竞争力的表征指标之一;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表现为企业劳动者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一)区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而茨提出。当时有些经济学家提出多种理论来揭开二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之谜,但都认为应归功于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只有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舒而茨才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成功地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家长期未能解决的“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这样一个难题,解开了当代富裕之谜。他认为人力资本才是国家和地区的富裕之源泉。这种理论突破了只有厂房、机器等物质性资源才是资本的局限,把国家地区和企业在教育保健、人口、迁移等方面投资所形成的人之能力的提高和生命的延长也看作是资本的一种形态。

  舒而茨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资源投资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体力、智力和技能。他指出,人力资本是另一种形态的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构成了国民财富,而这种人力资本的有形形态就是人力资源,这种资源是企业、地区和国家生产与发展的要素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尤其令人欢欣鼓舞的是,舒而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对人类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口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

  总体来看,人力资源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1.广义的人力资源

  指智力正常的人。

  2.狭义的人力资源

  有以下几种定义。

  (1)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体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

  (2)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

  (3)是指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4)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若被开发出来,则成为现实的劳动生产力,否则,是潜在的劳动生产力。

  (5)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于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的人的能力。

  (6)是指一切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

  以上概念有的侧重于人力资源的质量,有的却侧重于人力资源的数量;这里,我们定义人力资源为企业组织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具体描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教师资格课程随意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推荐阅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