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委社会工委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纪实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大庆网 2011-01-11 大 中 小
启动肇源、让胡路群众工作站试点,228个群众工作站一年接待群众过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60多件;推进地企社会资源共享,近万平的企业活动场所面向大众开放;与京津沪渝深等城市共办全国首届社会建设研讨会,使我市社会工作走上了国家级论坛;全面有序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人才队伍、社会领域党的建设,覆盖全市的社会工作组织网络和工作体系已经形成……
为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市委作出了组建大庆社会工作机构的战略部署。2009年2月,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运行。近两年来,市委社会工委深入贯彻市委关于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不断探索实践,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各部门“单兵作战”破解不了的社会问题,有力提升了我市社会事业、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统筹协调格局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市委社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和工作模式很少,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必须勇于创新、大胆吸收、为我所用。
市委社会工委通过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调研、大试点、大交流活动,摸清了底数,统一了认识,明晰了思路。选择24个党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为成员单位,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大社会”工作格局,搭建了“多兵种联合作战”的体制框架。
同时,构建起全面覆盖的“1+X”政策体系,“1”就是《中共大庆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X”就是指若干有关社会建设领域的政策、法规及相关文件,分为社会事业与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社会矛盾化解、公共安全建设、社会领域党建和其他10个类别,为推进社会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操作依据。重心前置下移强化基层基础建设
社会工作重点、难点在基层,基层基础工作也是社会管理的动力源泉。基于此,市委社会工委在全省率先建立群众工作站、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开展了“责任社区”模式试点,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今年春季,江湾土地发包问题成为肇源信访的焦点,群众上访激烈。群众工作站积极参与,有效地化解了矛盾纠纷。资料显示,一年来,肇源县群众工作站试点信访总量同比下降近20%。
市委社会工委基层建设科科长宋冬岩表示,率先在肇源县、让胡路区启动群众工作站试点,正是市委社会工委前置服务平台、延伸工作触角的实际举措。目前,通过实行“逢五进站、公开公示、代理信访、定期调度”工作制度,试点县区干部已累计进站工作6800多次,排查不稳定因素570多个,群众工作站已成维稳的前沿哨所。
“社区干部不陌生,有事有求必响应”。社区主任石伟告诉记者,责任社区就是将社区按楼宇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每一责任区指定一名社区干部负责,区内居民可以随时随地联系该责任人咨询问题,办理业务。
2009年,市委社会工委启动农村社区化建设工作,农村社区化是加强我市基层建设的又一力举,它正在打破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形态,使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紧跟时代步伐多措并举培育亮点面对当前社会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市委社会工委按照“点上突破,面上跟进”思路,在社会领域党建、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地企共建等方面,着力培育亮点。
市委社会工委在社会领域党建上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两新”组织党建为两翼,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指导基层党组织夯实党建工作基石。创新思路和管理模式,联合团市委开展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试点工作,采取联系、联合、联动的方式,利用网络、短信平台等途径,加强与青年组织负责人的联谊工作。目前,团市委联系上的青年自组织已达500余家,青年近10万人。
过去,油田矿区的社区活动室等公共资源大多只为企业职工开放,市委社会工委与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本着“共建、共赢、共享”的宗旨,打破辖区公共资源“围墙”,促进各类场所由全体居民共享。同时,在油田社区党员服务站与街道社区党支部并存的辖区,实现了干部互任,有力推进了社区自治。
市委社会工委依托八一农大、东北石油大学、市委党校建立科研培训基地,选择东风街道等6个街道为实践实习基地,加强科研培训基地与实践实习基地交流互动,有力推动了社会工作实现由实践探索型向理论指导型的转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紧跟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脉动,大庆正浓墨重彩地勾画着“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生态和美”的“五和”生活愿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改善民生民利,促进公平正义,则是这幅愿景最浓重的底色。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