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讲解:第三章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学易网  2011-01-12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1、需要的界定 P67

  需要:反应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生理层面和心里层面)

  内驱力: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使个体指向实现一定目标的内在倾向。

  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力。

  2、人类需要的特征

  (1)对象性(指向一定的对象)

  (2)动力性(不会因为暂时满足而终止)

  (3)独特性(人的需要与个性有关,各人需要不同)

  (4)社会性(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如交往、成就、权力等)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P68

  基本观点: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干个层次,层次越低的需求,其强度越大;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强度越弱。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需要层次论

  ERG理论

  (1)生存需要(Existence)

  (2)关系需要(Relatedness)

  (3)成长需要(Growth)

  ERG理论的特点:

  (1)不强调层次的顺序;

  (2)当较高层次的需要受挫时,个体也可能会退而求其次;

  (3)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物性需要——原发性需要

  关系到保存和维持机体生命及延续种族繁衍的需要。进食、饮水、睡眠和觉醒、性需要等。

  (2)社会性需要——习得性需要

  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需要。

  交往需要:与他人亲近、合作、发展友谊、

  交流情感与信息

  成就需要:努力去做对自己有价值的事,完成困难的任务,通过竞争超过别人。(地位、名誉、优势)

  二、人类行为的含义和类型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P71

  1、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人类行为是指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团体心里学家勒温最早从系统论出发,把行为定义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分类)

  1、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行为的呈现

  2、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行为起源

  3、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行为价值判断

  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划分标准:P72

  (1)统计规律采集者退散

  (2)社会规范与价值

  (3)行为适应性标准

  (4)个体主观经验

  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划分标准

  特别注意:

  (1)定义异常行为的标准也都是相对的;

  (2)从社会工作视角而言,任何人都是独特的,所谓异常只是与大众存在差异,并不代表个体一定存在问题;

  (3)正常与异常之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型划分,不应轻易作出价值判断。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 P72

  1、适应性

  2、多样性

  3、动态性

  4、指向性

  5、可控性

  6、发展性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与特点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P74

  (二)社会环境的特点

  1、多样性:物质与文化、自然与社会、微观与宏观。(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

  2、动态平衡性: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区组织、学校家庭等因素对个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但环境因素本身又时刻处于变动之中。

  二、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1、家庭

  家庭通过家庭教养模式对个体发生影响。

  纵向: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

  横向:家庭成员间互动

  2、朋辈群体

  朋辈群体是指年龄相仿,或社会地位相同,或行为复杂程度相似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规模较小的群体。

  朋辈对个体的影响表现:

  (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都有影响;

  (2)不同社会系统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朋辈群体是社会工作可以动用的资源。

  3、学校与工作单位

  (1)学校——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正规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灌输社会价值规范和伦理准则;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互动。

  学校系统、教师、管理者与社区之间交互影响。

  (2)单位——人类成长及行为发生的场所,是有目的地为追求目标特定而建立的社会单位或群体。

  目标、人和人际互动是组织的三要素。

  4、社区

  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人们生活的外部条件。

  社区对人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5、社会

  社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社会子系统及主要职责:

  家庭系统:抚养子女,照顾老人,规范道德行为。

  经济系统:生产和分配资源

  教育系统: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个体社会化

  医疗系统: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社会福利:提供个人的/社会的/经济的帮助

  政治系统:权力分配,政府运作

  法律系统:维护社会控制

  军事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入侵者

  各司其职,有系统地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使社会个体得以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互动。

  6、文化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化通过依附于语言、文字、艺术作品及其他文化载体,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进而成为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环境。

  7、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积极影响:帮助个人、团体及组织获取信息、做出判断、满足要求或达成目标。

  消极影响:传递不适当的价值观念或行为模式,误导受众。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的社会功能

  1、社会化 P77

  是指个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2、社会功能

  指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人们将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发展成有所创造以及有所贡献的社会成员。

  社会角色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结点。

  社会工作者就是要通过评估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与着力点。

  (二)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同时影响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的制约。

  4、人类行为影响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教师资格课程随意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推荐阅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