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讲解:第四章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学易网 2011-01-12 大 中 小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与功能
【本节知识重点】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或系统化观点。社会工作理论包括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论和作为模式的实践理论。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第一,解释,即社会工作者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对案主的需求及其产生的原因等问题作出解释和判断;
第二,预测,即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据理论对案主可能发生的变化、影响案主的各种因素的作用、社会工作者所提供服务对案主可能产生的效果等进行预测;
第三,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即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理论找到助人的办法和途径;
第四,发展新的理论,即社会工作者可以发展或创建新的理论。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社会工作理论分类可以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根据内容将社会工作理论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前者指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后者指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又是彼此贯通的。其二是根据本体论和方法论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前者认为知识来自经验或观察e强调价值中立和客观性。后者则认为知识只是人类用象征性的观念、词语对现实进行的表述,不是中立和客观的,强调知识是权力的反映。
第二节 精神分析取向社会工作理论
【本节知识重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20世纪20年代开始影响美国的社会工作,并且在60年代之前一直是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理论之一。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美女编辑们
第一,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潜意识与意识不同,是非理性的,但对人的行为发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如能保持和谐平衡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当人格失调时,治疗的焦点应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第三,人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以人的性心理发展为基础,划分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如果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欲望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和问题行为,从而需要帮助和治疗。
二、精神介析理论的实务原则
1.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2.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
3.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感受助人的想法,要给予支持、接纳和理解。
三、精神介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引人到临床社会工作中。
一般来说,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治疗情境的建立。即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协议,明确治疗者与服务对象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服务对象的态度。第二,治疗关系的建立。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将自己痛苦的经验讲述出来。第三,治疗性对话。这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三个内容,即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诊释过程。自由联想的关键在于让服务对象能够将最原始的想法与感受讲出来,以便社会工作者捕捉其深层的心灵活动。倾听是一种广泛的倾听。诊释是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内心了解的行动.
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
【本节知识重点】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
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其二是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第三,根据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注意:它由埃里斯提出A 代表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 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 C 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Consequences)。
第四,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第五,强调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第一,界定对服务对象(受助者)问题看法的原则。即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学习得来的,也可以经过学习改变的;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认为注意受助人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提.
第二,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即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第三,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即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第一,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第二,专业关系的建立,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第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
3.服务的步骤
第一,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第二,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第三,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第四,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第五,检验服务对象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4.结案和跟进
当受助人的行为发生预期改变就可以进入结案阶段。在结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则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二则也可以作为他/她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