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资格证书成为信用管理职业“通行证”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梁杰 2006-06-02 大 中 小
国家有关部门近日宣布,计划将在5年内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今后,企业在政府采购、公共财政项目招投标及政府相关监管环节中将被越来越多地要求提供信用报告。在此背景之下,市场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增,但我国信用行业却一直存在着人才缺口。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今后10年内,中国内地将至少需要50万信用管理人才。根据上海市紧缺人才办公室报告,目前上海信用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仅500余人,每年有数千人的人才缺口。
为填补人才缺口,培养专业人才,5个新职业:全国信用分析师、全国信用评估师、全国信用调查师、全国商务调查师和全国商账追收师等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就业准入制度。目前信用管理师、全国商账追收师及企业信用安全管理师的证书培训工作已经展开,其余培训项目将在下半年陆续开展。那么,有意从事信用类职业的人员如何参加专业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本报特别采访了负责信用类资格证书培训的汇诚诚信(北京)技术培训中心的李文伟主任,对信用类资格证书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信用评估师资格证书
信用评估师主要从事对企业诚信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包括对企业的声誉、社会贡献、环保措施、尊重人权和纳税等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建立诚信评价指标体系。
证书等级:职业证书共分初、中、高三个等级。
报名条件:具有中专学历或初级职称者,且有一定的工作经历。
培训内容:包括信用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信用管理(包括合同信用管理制度)、信用评估理论与实务等内容。
证书颁发:考试合格者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全国信用评估师职业岗位证书》。
点评:目前,征信行业在我国已派生成一个新兴行业。各类征信机构急需大批掌握征信技术的专业人员,各级政府也需要大批熟悉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监管的公务员,他们都需要提高职业素质和从业技能。随着我国信用市场开放,外资信用评估公司将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势必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如果在目前国内专业人才匮乏的状况下获得相关资格证书,无疑给自己增加了职场竞争筹码。
·信用管理师资格证书
信用管理师是指运用现代信用经济、信用管理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使用信用管理技术与方法,从事企业和消费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
证书等级:共设信用管理员、高级信用管理员、助理信用管理师、信用管理师、高级信用管理师五个等级。
报名条件:1、信用管理员:中专、职高以上学历;从事相关工作1年以上。2、高级信用管理员:已通过信用管理员资格认证并从事相关工作1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从事相关工作2年以上。3、助理信用管理师:已通过高级信用管理员资格认证并从事相关工作1年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大专学历并从事相关工作1年以上;中专学历并从事相关工作2年以上。4、信用管理师:已通过助理信用管理师资格认证或取得中高级技术职称并从事相关工作1年以上;研究生学历并从事相关工作2年以上;本科学历并从事相关工作3年以上;大专学历并从事相关工作4年以上。5、高级信用管理师:已通过信用管理师资格认证或取得中高级技术职称并从事相关工作3年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并从事相关工作4年以上;本科学历并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上;大专学历并从事相关工作6年以上。
培训内容:包括信用与市场经济、企业信用管理、客户资信调查、信用分析方法、企业征信、结算方式及其风险、债权保障和风险转嫁、个人征信等。
证书颁发: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试验培训、试验鉴定及颁发证书工作。
点评:我国信用管理行业快速发展,已有2万多家企业开始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或培训信用管理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大约已有5000家。随着信用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水涨船高,具有专业证书的信用管理师将职业前景大好。
·信用分析师资格证书
信用分析师主要从事对资本市场上的债券、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公用事业单位和贷款企业的进行资信评级,能够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建立资信评级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范,为资本市场上的主流金融工具定价,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服务。
报名条件: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金融专业背景。
培训内容:包括资信评级的规范与监管、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内部资信评级、财务分析基本知识、资信评级的项目操作、贷款企业评级方法等。
证书颁发:考试合格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全国信用分析师职业岗位证书》。
点评: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正式实施,对以资产质量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就成为我国金融机构监管的核心。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主要取决于信贷人员的信用分析水平。因此,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急需大量的专业信用分析师,持证者未来必定有相当宽广的职业前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