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务员、考研还是留学 大四最易失去方向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6-11-21 大 中 小
李亦雯:我为什么放弃牛津
被12所世界名校竞相录取;用大学4年时间发现,世上不止一种成功模式
本报记者 从玉华
收到12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放弃了响当当的牛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2006届毕业生李亦雯的选择着实让她的同学吃惊。
今年上半年,李亦雯陆续接到牛津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巴斯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卡瑟尔大学、维也纳大学、华盛顿大学等12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李亦雯被她所申请的世界各国学校全部录取。这些大学有6所提供了奖学金。
李亦雯告诉记者,自己没什么成功的公式和葵花宝典,也算不上好学生,在巨大的教育园里,她只是一棵疯长的野生植物。毕竟,每个人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世上不止一种成功的模式。但发现这一点,她却用了大学的整整4年时间。
再不愿意做“好学生”了
李亦雯说,从小到大她都被认为是“豌豆尖尖”:成绩好,人缘好,当班干,习惯了当第一。
到了大一,她平均每天学习12个小时,比高三更累。练习德语到了嘴巴肿得张不开、嗓子疼得发不出音、用多了小舌头老想吐的地步。那时她每天煎熬着做个“好学生”,一如过去的18年。
上了大二,自己突然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争当“好学生”,班上有人放弃学业去了德国。她开始意识到,生活还有很多种可能性。当“好学生”除了满足虚荣心之外究竟有多大意义?她问自己:“我到底需要怎样的生活?”
李亦雯感慨,过去的19年竟然从没想过这些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听妈妈话听老师话能考高分会办活动的“好学生”,惟独没有教会自己如何独立思考!一种强大的自我否定的恐惧向自己袭来。
不是只有一种成功的模式
大二了,李亦雯决心不再当“好学生”,要把所有可能的事尝试一遍。
李亦雯说,大二的寒假,她百般周折成为了武汉西门子公司的实习生。实习期间,恰遇德国西门子总公司执行副总裁博格先生第一次到中国开会。博格先生要求,他在日常对话中用德语,在会议期间正式讲话用英语。那所公司在没有找到满意的双语翻译情况下,只有求助于19岁的李亦雯。
那时,李亦雯发现自己在学校里的勤奋没有白费。她通宵达旦花了几天时间熟悉公司业务,匆匆上阵。会议上,李亦雯准确地用英语翻译博格先生的讲话,会下轻松地用德语与他聊天,介绍武汉的风土人情。临上飞机离开中国前,博格先生主动为李亦雯写了工作推荐信。
短短两周的实习让她发现自己有很多考高分以外的能力:沟通力、亲和力、应变力。但是直觉告诉她繁杂的文职工作并不是毕业后的首选。
大二的暑假,作为学校的交流学生,她去了德国,还顺便旅游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在欧洲的一个月,留学的决定在她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