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翻涌的八月,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石邮学院”)“邮马先锋”小分队,将课堂“空降”到海拔3500米的长征邮路上!追劳模足迹,踏红色热土,他们让思政教育冲出围墙,在茫茫草原上沸腾,在劳动者的掌心淬火,让高原的脉搏与青年学子的心跳同频共振。
四师聚力:锻造德技双馨的“熔炉”
德技并修,绝非口号,是行动的铁律!今年暑期,石邮学院现代物流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倾情携手,打造了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劳模组成的“四师”团队。他们像齿轮般咬合运转:思政教师点燃思想火炬,做信仰的“点灯人”;专业教师磨砺过硬本领,做技能的“锻造师”;邮政劳模架起产教桥梁,传递一线“滚烫”经验;辅导员守护心灵成长,做青春的“护航员”。
“显性思政旗帜 + 隐性浸润涓流”,此行正是石邮学院特色思政育人模式的生动写照。石邮学院通过打破壁垒,先后聘请邮政劳模、企业大师、产业导师等500余人,着力打造思政育人“大师资”,让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解“道”之惑,专业课老师与企业导师同授“技”之精,将“德技并修”熔铸进新时代“邮政脊梁”的血脉之中。
沉浸课堂:邮路是厚重的“教科书”
若尔盖,这片曾被红军鲜血浸染的土地,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史诗。师生们驱车重走那条连接城乡的生命线——主力邮路。颠簸的车厢成了移动课堂,窗外的草原仿佛还回荡着冲锋的号角。
在“胜利曙光”纪念碑前,劳模哈弄夺机指着斑驳的碑文,声音哽咽:“看!‘为有牺牲多壮志’!当年红军爬冰卧雪,今天邮政人顶风冒雪,为的都是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在牙弄村斑驳的革命遗迹里,思政教师王新魁抚摸着弹痕累累的土墙,现场开讲:“信仰是什么?就是明知九死一生,依然向死而生!这堵墙,就是最硬的答案!”在巴西会议遗址,专业教师赵玉洲和辅导员宫伟引导学子们:“想想看,当年信息传递多难?再看这条邮路,我们的物流网络,不正是新时代的‘信息生命线’?”专业知识与红色基因在此刻奇妙共振。
这条颠簸的邮路,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音上。先辈的足迹与今人的邮车辙印重叠,铸就了最鲜活的理想信念课堂!
调研赋能:触摸邮政一线的“脉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若尔盖的草原上,师生们化身“邮政观察员”。他们跟随邮车颠簸在泥泞山路上,背起邮包体验投递,甚至和牧民一起分享一封家书的喜悦。冰冷的包裹有了温度,课堂的知识瞬间对接了现实的“战场”!
调研间隙,一首深情的《底色》在作业区响起。学子们用诗歌,动情讲述“高原信使”哈弄夺机二十载风雪邮路的坚守。“一封邮件,可能是一个孩子的学费,也可能是一份救命的药品。”哈弄夺机的话让学生们红了眼眶。他们开始明白:思政课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藏在邮件箱里的民生温度。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我们的追求更高!”“邮政绿,就是我们的奋斗底色!”一句句铿锵誓言,在高原的苍穹下久久回荡。这堂“邮”滋“邮”味的思政大课,不仅擦亮了“长征邮路”的金字招牌,更让“四师聚力”机制在实践中淬火成钢。
行走的课堂,永不停步!这场若尔盖高原上的思政实践,是石邮学院育人模式创新的一声惊雷、一团烈火。未来,石邮学院将继续深化“四师”协同,让“思政小课堂”更深地扎根“社会大课堂”的沃土,烹制出更多“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思政大餐,为锻造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注入磅礴的青春能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