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来自西北的黑大研究生这波操作太强了!
2020-04-14 09:37:00
黑龙江大学
  中国教育在线 讯 今年25岁的西北小伙儿王志明是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2019级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家住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八珠乡马连掌村路家湾组,家里一共五口人,其中姊妹三人都在上大学。

  图为王志明提供的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八珠乡马连掌村照片,他说:“我们的村子坐落在黄土高原上,是典型的山、峁、墚相结合的地貌特。行走在村庄,不禁有感而发:‘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登高远眺崇山峻岭,绵延起伏。一条条山路盘旋在山沟之间。这里气候较干旱,一年四季多风。但四季较分明。”
  王志明的家乡坐落在山大沟深的黄土高原上,气候干旱,地形复杂,人口分散,用志明的话说:“我们这里一年刮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那里的贫瘠,“我们这里交通不方便,人们的收入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近些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非常多,没有什么产业,更别谈什么产业链了。教育也十分落后,我的上辈及以前90%的人是文盲。”
  作为一名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生,志明十分关注村子里的点滴变化,同时也对乡村的贫困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这些问题在近十年得到不小的改善。拿我们村儿举例子,首先整个村子的交通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于中小学需要走十多里地,初中需要走四十多里山路去上学的我,感触非常的深切,虽然现在遇到雨雪天气也无法行走,但是这和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其次是农民的土地,现在绝大多数可以用小型机械操作了。还有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本质上有了大的改观。但是新的改变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乡村空巢,劳动力外流,老人没法更好地养老等。这些都是未来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网络学困愁不怕,西北小伙儿自建乡村自习室
  虽然大西北已经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通讯和网络成了疫情期间所有乡村师生、家长面临地一个共同的难题。一些农村没有WiFi,通讯信号弱,手机流量贵,网络不稳定,这些成为了村里学生求学的“拦路虎”,上网课卡顿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热聊的话题。

  图为王志明拍摄的村里上网课时的“风景”。由于网络质量普遍低下,走在村子,很容易拍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学生,一套折叠小桌凳,一部手机、一个充电宝,一摞课本,小一点的孩子还会有家人陪着,坐在院子或山间小高地处上课。
  王志明也是被“网络”困扰的学生之一,由于研究生的课基本都是直播,没有回放,这对网络信号要求就更高了。为了不错过或者落下网课,王志明积极地想办法和“网络”做斗争,为了节约流量花销,他们家里人办了五张电话卡的套餐轮着上网课使用;为了找到最稳定的网络地点,他到村里各个山头找信号。他说:“既然网络、信号不青睐我们,那我们就主动去纠缠它,走出室内,到户外寻找网络好的地方去上网课!我就是这么做的,网不动我动,网稳我定!我在院子的一个突出地方找好信号源,仿照农村瓜农做简易木棚看瓜的做法,也搭建了这样一个简易小课室。不过我非常幸运,只在这儿用网上课,其他的事在室内完成。可能是人对新事物都有好感吧,我感觉特别好,幽静、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嫣然一处世外桃源,在这里上课别有一番滋味。”“也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包容与帮助,每当我有问题没听清
的时候,他们都会多次重复,在此衷心地感谢。”

  图为王志明自建的简易自习室,这是村里可以接受到移动数据网络信号相对稳定的地方,天气好的时候他就在这里上网课。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他十分乐观,还给他自建的自习室增添了一份诗意,他发微信朋友圈写到:“上网课,没信号,君莫慌,俺来助,小简房,信号强,网络稳。不惧太阳不怕雪,就怕大风和细雨!脉脉相视两不厌,重重群山绿意绕。鸟啼花开春来到,人间四月似仙界!”
  疫情防控勇担当,青年研究生投身感恩志愿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国从上到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疫情严防措施。然而,对于人口居住分散、教育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的乡村来说,管控起来非常困难。村民因为对疫情认识不够,思想麻痹松懈,不听从组织安排,私下走亲访友、随意出行、偷办婚嫁丧葬酒席、私自聚会,隔离生活物资采购分配等问题,在这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被无限地放大。无奈之下,乡党委、乡政府、村委会决定组织力量实行“十户一组,包户到人”的办法进行疫情防控,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王志明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到了村组的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开启了这段特殊的志愿服务。
  作为一名志愿者服务队伍里年龄较大、学历较高的研究生,王志明在参加这些基础工作之余,还负责协调其他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说实话,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这段日子是挺辛苦的,天亮而出,查访、统计包管的农户,到劝返点值班,帮助整理材料,晚上还需要长时间网上沟通。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所限,村干部基本不会操作电脑,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的负担。然而在我们这里,经常会见到一些朝气蓬勃的面孔,帮助村里在网上处理资料。这似乎成了我们这里大学生基层实践,了解社情民意和村子接触的一个独特的方式。我们这群90后、00后大学生并不不缺乏吃苦精神,不论个人能力如何,都有很强的执行力,面对任务和困难会认真地、灵活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志愿服务的日子里,我们也一起吐槽、抱怨过,但是真正到行动的时候谁也没有掉链子,不需要慷慨激昂的动员,撸起袖子就是干!”“疫情期间的志愿服务,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基层工作事务,也让我意识到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我们这些正在读书的青年学生,应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实践,多体验,多学习,努力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基层治理专业突出的复合型的人才。”
  励志奋斗有理想,追梦90后抒发浓浓故乡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凝结一份情!王志明深深热爱着家乡这片热土,他说:“每当我放假回家,听到西北特有的戏曲民谣,那熟悉的方言,起伏的山岭,撒欢跑的黑山羊,蜿蜒盘旋的公路,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
  走再远,飞再高,都不能忘本。从小学到高中,王志明听老师们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走出这个穷山沟,彻底告别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东山日头背到西山日落的生活状态”。而今他意识到,他所要“走出去”的不是家乡这片厚土,而是“贫穷”的现状。“走出去的人也要记得回头看,一个人甚至一少部分人走出去了,那不是真正的走出去了,只有父老乡亲们携手一起过上了真正的小康生活,那才叫真的走出去了。作为从这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主力军,我们要有一点乡土情怀。持续推进西部发展,需要我们这些西北年轻人出一份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王志明一直告诫自己:胸怀要宽点,眼光要远点,心底要善点,心气要高点。他相信,90后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定会不负嘱托,拿好手中的接力棒,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