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多维发力,多措并举:哈尔滨华德学院助力焊接专业毕业生勇攀学术高峰
2023-10-11 09:54:00
哈尔滨华德学院
  目前,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坚毅步伐,中国制造2025高速推进,工业4.0时代迅猛腾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最根本的特色是学科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学科水平,学科体系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根基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强化学科特色,要着力建好“高峰”,为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哈尔滨华德学院沿革985名校基因历史底蕴,立足新工科优势,瞄准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持续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走向制造强国之路不断注入新动能
  一、乘势而上,校企携手,新型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摇篮,自2000年起,哈尔滨华德学院沿袭焊接领域高等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名校基因,正式成立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荣膺国家职教师资培训试点专业、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黑龙江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焊接协会理事单位等多项实力“名牌”,跃身成为艾瑞深校友会六星专业,全国排名第二,并入选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切实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2018年,学校与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共建协议,联合培养焊接卓越工程师、国家中高职骨干教师,共建焊接专业。次年12月18日,为充分服务地方与国家产业需求,学校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简称:哈焊所)联合打造的“现代焊接产业学院”应运而生,学校与哈焊所实现智力资源共享,构建了“产、学、研、用”全面协同合作的新局面,应用型人才培育的质量和效能均提升到了更新、更高的维度。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多方协同育人的新范式
  哈尔滨华德学院携手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有限公司协同合作育人,是以服务焊接岗位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改善为主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

学校“现代焊接产业学院”实训空间
  校企双方各施所长,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



哈尔滨华德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
  多年来,校企双方不断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学院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优化课程结构,科学制定具有特色的“卓越焊接工程师”课程体系,推动以企业生产真实项目为课程内容开展项目式教学、以生产现场为课堂进行实地教学、以行业竞赛和职业资格认证开展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和实践环节,企业专家进课堂,学生实习进企业,实验、实训、设计课程真题真做,闭环人才培养模式。
  三、多维发力 多措并举,锚定科学高点为学生强势赋能


哈尔滨华德学院学生在哈工大材料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材料性能测试
  2023年秋季学期,哈尔滨华德学院依照国际焊接工程师培养体系,借力多方资源,选送学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32名大四学生赴哈工大交流实习,跟随国内顶级焊接专业导师,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毕业设计,以行业先锋引领个人发展,以名校眼光丈量专业前景。

吕世雄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吕世雄对哈尔滨华德学院赴工大实习的学生表示高度赞扬,他说:“非常欣喜地在新一代华德学生身上看到了新时期工程师坚韧、勤恳、机敏的特质,他们就是未来的大国工匠,是中国制造的崭新力量。”

学生在哈工大实验室进行金相试验
  参与本次哈工大实习的学生之一,智能制造工程学院2020级学生李同学表示:此次学习经历是自己从大学走向职业生涯的跳板,能够在行业顶尖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是自己大学生涯最有收获、最有价值的体验之一,这次经历不论是在学习经历上,还是个人简历上,都将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赋能。
  30余年的育人道路上,哈尔滨华德学院始终将“最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育人理念,打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体系。未来,学校将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以优良办学传统为积淀,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要求,保持以工学为主的学科专业特点,加强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不断探索传统专业与新兴产业的技术对接,多学科融合发展,培养新工业革命及新经济形态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