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平顶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在艺术楼A226召开研究性教学成果交流会,集中展示交流改革成果,引发师生广泛关注。近年来,为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平顶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深入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通过多元教学方法体系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教法: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学院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法体系。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以“教育资源优化”等真实课题开展调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专业能力;问题导向教学聚焦“双减作业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热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不同小组开展主题研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不再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做思维的点燃者。”参与教改的曹老师表示。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一线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观察、设计、反思的完整闭环,实现了从“会学”到“会教”的转变。
素养提升:让能力“强”起来。改革实施以来,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参与研究性教学的学生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测评优秀率较传统教学模式均有较大提升。更可贵的是,学生们展现出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其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级学生杜德伟分享道:在完成“家校社协同育人”课题研究后,我在实习中成功组织了家校协同育人活动,这种实践能力是传统课堂难以给予的。像杜德伟这样受益于研究性教学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的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已成为就业时的“金字招牌”。
机制创新:让改革“实”起来。学院通过建立“教师—制度—学生”协同机制保障改革落地。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推动其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研究引导者”转变;另一方面完善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同时,学院与30余所小学、幼儿园共建实践基地,为研究性教学提供真实场景。
“研究性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塑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教育学院王小鹤院长强调要以此次成果汇报会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师范生“教学即研究”的职业理念,完善与一线学校的协同机制,持续深化研究性教学改革。
展望未来:让特色“亮”起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平顶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将继续完善研究性教学体系。学院还将加强与地方教育部门的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基础教育的实际力量,打造教师教育特色品牌。
专家表示,平顶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其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理念,正契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这种改革探索,将为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教育在线 来源:平顶山学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