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被誉为革命之山,“三大起义”如惊雷般震撼,“红旗不倒”的口号在鄂豫皖地区回响;大别山,是英雄辈出的圣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培育了无数英勇军队,同时也是“将军的故乡”,养育了一代代英雄豪杰;大别山,是红色的象征,每一户家庭都涌现出英烈的身影,每一座山岭都埋藏着忠烈的遗骨,红色精神在这里世代传承,永不褪色。从以董必武、陈潭秋为代表的中共创始人在大别山播下革命火种,到开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再到成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直到中原突围拉开解放战争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创下“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功绩,铸就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2019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河南信阳革命老区考察时强调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弦歌不辍,精神永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大别山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英勇的大别山军民不畏艰难,勇克险阻,始终坚守革命阵地。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二十八载,大别山上的革命红旗始终屹立不倒,猎猎飘扬。大别山亲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程,其儿女们谱写了激昂悲壮的历史篇章,大别山精神彰显了鄂豫皖苏区人民坚韧不拔、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毅品质。
(一)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是指大别山军民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向党,在白色恐怖和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守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断。
1921年,陈潭秋等在湖北黄冈陈策楼成立党小组。此后,各级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930年,鄂豫皖边苏维埃政府成立,次年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在河南光山县设立,作为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鄂豫皖苏区也是长江以北最大的革命根据地。革命的火种被点燃,红色的旗帜高高举起,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序幕就此拉开。领导工农武装起义、组建红军部队、创建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成立仅几个月,红四方面军就连续发动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4次战役。商潢战役进行得异常惨烈,战斗中,时任红12师36团团长的徐海东身负重伤,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他硬是从担架上跳下来甩掉上衣,抡起大刀高呼,共产党员们即使牺牲也要向前倒。在徐海东的带领下,倒地的伤员重新站了起来,失去的阵地又被夺了回来。四大战役红四方面军共歼灭敌人6万余人,是鄂东,皖西,豫南三块根据地联成一片,开创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极盛局面。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大别山人民踊跃参加革命,同敌人开展顽强斗争。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也深深印刻在了大别山革命儿女的骨髓里。
此后,大别山始终处于党的坚强领导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游击战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形势;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从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间,大别山的党组织活动从未间断,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革命根据地建设从未间断。红旗在这里树了起来,扎下了根,就不曾倒下。
(二)胸怀全局是大别山精神的特质,反映了大别山军民的坦荡胸怀和革命格局。在革命紧要关头,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用自己的牺牲为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这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
1955年,在为将帅论功授衔时,毛泽东在授予皮定均少将军衔材料上,亲笔定调“皮有功,少晋中”。皮定均授中将衔,不负“皮旅”美誉。中原突围战中,皮定均率一旅5000人巧妙利用地形与敌周旋,完成了“3天之内敌人不能准确判断我军主力突围方向”的掩护任务,随后寻找战机东向疾进,继而出其不意孤军东进,以完整建制胜利抵达既定目的地,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皮将军在日记中记录下的五句话:
“在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你个人不要表现悲观、没有主张和无能,要充分调动出自己的智谋和胆识。”
“到了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自己应表现得有办法、不悲观,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解决的。”
“胜利的时候不要过分地兴奋,不要过分地高兴,要了解到、想到最困难的事情。”
“特别是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中,不应有各种不清醒的表现。”
“有时要是有一点胜利,自己看到时,更不能忘记各种的艰苦,胜利得来不易。”所以,他下定决心:“坚决完成上级党委交给我们旅的光荣任务。”哪怕付出一切也甘之如饴。这就是胸怀全局的精神!
(三)团结奋进是大别山精神的品质,强调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党政军民一心向党、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战胜艰难险阻的崇高情操,是大别山精神的底色所在。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大别山是有名的“将军的摇篮”。湖北红安、河南新县、安徽金寨,这些全国有名的“将军县”,都坐落于此。在开创和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中,大别山军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克时艰。
没有团结奋进,在艰苦卓绝中坚持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是不可想象的。“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黄安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流传于鄂豫皖苏区的一首民谣,反映了大别山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精神。
“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28年浴血奋战,大别山走出了340多位将军,2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在册的烈士就达13万多。
(四)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生动实践,反映了大别山军民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的革命品质。“勇当前锋”不仅是指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党领导军民最早创建的根据地之一,也指大别山区始终处在革命前沿,勇字当头,锐意进取,这是大别山精神的革命品质。
在长征期间,红二十五军担任了北上抗日的先头部队,充当了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举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告别了他们长期战斗的大别山根据地,开始了战略性的转移,开始了漫漫长征路。但这一路格外艰难。鏖战独树镇、血染庾家河、血战板桥镇……每一仗都艰险万分。然而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敌人,这支年轻的红军队伍没有退缩。他们一路行军一路战斗,冲破层层封锁,沉重打击了敌人。他们一路行军一路宣传红军的主张、播撒革命的种子,不仅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还保存和壮大了红军的有生力量。1935年9月,历时10个月、行程近万里,这支被称为“北上先锋”的部队,率先抵达陕北,与西北红军胜利会师,在战略上配合了红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毛泽东曾称赞红二十五军长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红军主力离开后,敌人并没有停止对大别山区的“清剿”。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留守根据地的红军将士重建红二十八军,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他们带领大别山人民,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毛泽东在《长征·七律》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暖”与“寒”皆为体感,深层次展现的则是冲锋在前的英勇无畏,只有“勇当前锋”才能深切感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勇当前锋”正是大别山军民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最生动实践。
二、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在于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新时代下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的生动教材。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大别山精神中的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是新时代下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可或缺的精神武器。在革命时期,大别山区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毫不畏惧,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打破了敌人的封锁,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勇于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别山精神中的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新时代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革命时期,大别山区的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在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培养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大别山精神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是新时代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革命时期,大别山区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新时代下培养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通过学习和传承大别山精神,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大别山精神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对当代人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它激励着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它引导我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推动我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探索新时代下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新路径。
三、大别山精神的育人价值
大别山精神,作为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新中国过程中形成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动和革命品质。这一精神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也为当今社会的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深刻的启示。
大别山精神的育人价值首先体现在强化理想信念方面。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面对生死考验,坚贞不屈。这种“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来说,是强化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动教材。它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屈不挠,不断前行。
其次,大别山精神拥有的“依靠群众、永跟党走”的立场情怀,有利于培养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人民情怀。大别山革命斗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一心为民,老百姓一心向党,这种党群一心、军民一心的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最根本保证。在当今社会,这种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对于培养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者,大别山精神蕴含的“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的崇高品质,对于锻造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政治品格,锤炼担当拼搏的精神气质具有重要意义。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意味着坚守信仰、坚定信念,甘为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建设时期,对党忠诚则要求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把党的原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最后,大别山精神蕴含的“严守纪律、清正廉洁”的作风品质,对于加强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的作风建设,永葆党员先锋模范形象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别山区的革命英模们,坚守着铁的纪律,执纪严明,这种作风品质是我们今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借鉴。(通讯员:李怡桐)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