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以“魅力鹰城,近悦远来,匠心非遗,焕新传承”为主题的平顶山市“非遗潮集”活动在白龟湖畔盛大启幕。此次活动由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市群众艺术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集中呈现了我市丰厚的非遗文化积淀。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李彩红紫砂陶烧制技艺工作室”与“生漆髹饰工艺与制作工作室”作为高校非遗传承代表受邀参展,以匠心之作点亮传统技艺。
活动现场,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工作室展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李彩红紫砂陶烧制技艺工作室携紫砂壶、雕塑等系列作品亮相,其作品以“泥与火的艺术”诠释传统美学——壶体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雕塑造型凝练汉唐风骨,精湛的绞泥工艺与古朴器型相得益彰,引得观众频频驻足品鉴。而生漆髹饰工艺与制作则突破传统框架,将千年漆艺与现代设计语言深度融合,展出的漆画、漆器在保留“黑髹描金”经典技法的同时,创新融入几何抽象元素与环保材料,展现非遗“活态传承”的无限可能。
作为高校参展单位,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工作室的深度参与彰显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独特价值。“通过校企合作研发,我们正探索将紫砂矿料科学配比与3D塑形技术结合,让古老技艺更贴近年轻群体。”旅游酒店管理系主任王新亚给观众现场讲解。据了解,该教学团队计划开发出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植物基大漆涂料,推动传统工艺向绿色化、产业化转型。
王新亚表示,高校的学术资源与创新思维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这种非遗+教育的跨界模式正在重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活动期间,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展区还开设了微型工作坊,通过拉坯演示、漆器纹样设计体验等互动环节,让市民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将非遗保护纳入特色学科建设体系,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开设非遗选修课程、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等举措,构建起“传承-创新-传播”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模式。此次参展既是阶段性成果展示,更是深化校地合作的新起点。学校将持续推进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探索“非遗+科技""非遗+文旅”等融合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