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数智赋能城乡共建,武汉大学学子实地探访建筑转型实践
2025-07-28 09:54:00
作者:
  近日,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城乡建设数字化调研实践队”走进多家建筑施工企业、设计院与智慧建造项目现场,围绕城乡融合背景下的数智化转型实践,开展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调研工作,深入探访建筑行业数字化进程中的技术应用与转型挑战。
  一、数字化夯基:从“建档”走向“算力”
  当前建筑企业在数字化夯基方面正加快从传统建档模式向数据驱动、算力支撑体系跃升。实践队先后走访了中国一冶湖北公司府澴河综合水利治理项目、青山区21街坊危旧房合作化改造项目等五项工程,实地感受数字建造的创新成果。
  作为数字化建造重点研发试点,府澴河水利项目积极引入无人机测绘、AI图像识别及绿色施工信息平台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工程进度、质量与绿色安全的多重保障。在进度管理中,该项目融合传统测量与无人机监测手段,实现精准动态掌控。AI图像识别技术用于作业安全自动检测及违章操作识别,有效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在青山区21街坊危旧房改造项目,项目团队依托中国一冶集团自主研发的数字建造管控平台,推动全过程智能化、数字化管理。该平台集成5G互联网与BIM技术,覆盖数据监控大屏、PC端与移动端,实现了对工地信息及施工状态的全方位监管。平台涵盖安全管理、高声波检测、智能视频监控及人员检测等多项核心功能,实现施工过程自动化管理,提升了进度与质量控制效率。
  此外,中建八局、中建三局、中建科工、中国一冶等在鄂公司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也持续发力,围绕智能装配、供应链数字化和财务业务融合等领域进行探索,积极搭建智慧建造体系,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来看,各企业虽路径不同,但均在重塑工程数据结构、搭建运行平台,推动工程建造从“建档留痕”向“数据赋能”转型升级。
  二、智能化提效:从“智造”走向“智建”
  从武汉建筑工业化园区到汉江国家实验室,从智能塔吊平台到“空中造楼机”,实践队全程跟踪了建筑业从“制造部件”走向“智控建造”的变革路径。实践队走进中建三局科创公司承建的汉韵公馆项目,见证了从三维正向设计到“造楼机”装配建造的完整链条,自主研发的云机接口系统将构件级模型直接用于生产,融合3D打印、无人运输、远程控制等技术,打造少人化作业的智能工地。特别是“空中造楼机”的演进路径,从第一代高空作业向第三代工业化智能平台迭代升级,体现了建筑装备向轻量化、集成化、智能化迈进的明确趋势。整体来看,各企业正以装备智能化、流程平台化、管理系统化为支撑,重塑施工逻辑,让“智能建造”从理念落地为现实场景。
  三、青年式融入:从“课堂”走向“担当”
  数字化浪潮席卷行业一线,也激发了青年一代的使命感与职业思考。实践队走进中南设计院等多家设计院、公司进行座谈交流,围绕人才需求与技术演进开展深入交流。企业专家指出,当前行业正面临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对青年人才的要求也在持续升级,沟通能力、AI与BIM操作技能、英语水平正成为基本门槛,而这些能力往往难以通过入职后再培训完成,亟需学生在校期间提前准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不断融合的新趋势,专家建议学生尽早规划职业路径,不仅要考取注册类资格证书、增强技术深度,还应制定清晰的三年发展计划与十年以上的长期规划,以应对行业的广泛需求与岗位多样性。尤其是在数字化背景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等传统技能仍是根基,但掌握BIM系统、智慧工地平台等新型技术系统的能力,正成为未来从业者不可或缺的新“通用语言”。
  调研过程中,多位专家不约而同指出,智慧建造的“最后一公里”不是技术缺失,而是人机协同与数据治理的断层。不少企业虽已部署智慧平台与自动化装备,却仍因人员操作能力与系统理解力不足而难以发挥预期效果。机器人尚处发展初期,但“会用系统”正在成为工程师新的入门标准。对青年而言,唯有同步升级传统管理能力与新型技术素养,方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立足破局,成长为具备系统思维与技术敏感度的复合型引领者。
  实践队队长戚郁昌同学表示:“本次调研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数字化浪潮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建筑行业的技术体系与人才需求。作为土木学子,我们应主动跳出课堂,深入理解工程逻辑,在数字化背景下不断拓宽知识边界,提升实践能力与技术素养,在国家建设的广阔舞台上找到属于我们的时代坐标。”
  据了解,本次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技术落地难点、人才结构断层、平台协同不足等问题,已被团队系统归纳分析。后续,实践队将整理形成专项调研报告和可行性优化建议,提交给相关企业和单位参考,助力推进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为构建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建造体系提供青年力量与实践支撑。(通讯员:杨柳 戚郁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