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新生开学第一课
秋光涟漪,薪火相聚。9月17日上午,武汉体育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新生开学第一课在学校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人生的崭新篇章!

校领导陈继平、吕万刚、张飙、刘彦博、王志强、朱磊、潘高峰、赵龙、徐霞,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直属单位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学生军训承训部队教官,教师代表,新生辅导员,2025级全体新生参加典礼。

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
党委副书记、校长吕万刚代表学校向2025级新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向学生家长及承训部队教官致以诚挚敬意。他指出,建校七十余年来,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出一大批在国际国内舞台上展现武体风采的优秀人才,形成了“公勇诚毅、学思辨行”的校训精神。
吕万刚指出,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既要有多元成长机遇,也要直面严峻挑战。他勉励2025级新同学:
一要传承红色基因,砥砺报国之志,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锤炼“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在赛场上拼搏争先、在学业上追求卓越,在精神上筑牢信仰之基,用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二要保持真实,拥抱多元,在包容与探索中塑造独立自我。既要保持自己的节奏与立场,不轻易被外界干扰,也要学会理性批判、温和沟通,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在多元的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探索与尝试中塑造独立、完整、坚定的自我。
三要敢于尝试,不怕“脆皮”,在挫折与突破中锤炼强大内核。卸下“怕失败、怕出丑”的心理负担,勇敢尝试新事物。在尝试的过程中,收获技能的提升、经验的积累、友谊的沉淀与视野的开阔,在专业学习中融入体育领域的独特视角,构建“体育+专业”的复合能力。
四要扎根现实,心怀远大,在微小行动与宏大叙事间找到联结。保持“既低头拉车,又抬头看路”的清醒,在深耕专业知识、提升技能水平的同时,密切关注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将个人的兴趣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在平凡的日常中践行不平凡的使命。

开学典礼由党委副书记刘彦博主持。
运动医学院祝大鹏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以学长的身份,与同学们分享了28年工作学习的三点体会:一是迅速转变角色,适应新环境,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二是心怀家国,树立远大目标,顺应国家战略,培养核心竞争力;三是敢于质疑创新,结合前沿技术,保持洞察力。他建议所有同学要善用学校优质资源,掌握运动技能,让体育成为全面发展的助推器,秉持“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度过无悔青春。

学校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硕士研究生刘馨泽作为在校生代表发言。他分享了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困难,奔赴新疆支教的成长历程。他号召同学们珍惜时光,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洪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勇担使命,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艺术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滕雨作为研究生新生代表发言。她介绍了自己成为世界健身模特冠军的奋斗历程,并坦言“天赋不过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荣誉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严苛自律和对梦想的敬畏。”她号召大家传承“马灯精神”,恪守武体校训,为学校和国家努力拼搏,携手奔赴逐梦之约。
足球学院2025级本科生庞智超作为本科新生代表发言。他讲述了自己苏超联赛的拼搏经历和“顽强拼搏是肌肉发抖时仍坚持冲刺”的切身体会。他表示,将牢记“公勇诚毅、学思辨行”的校训,艰苦奋斗、为国争光,坚定内心、坚守赛场热爱。他号召全体新生在赛场敢打敢拼,在课堂勤学善思,用奔跑和坚持为武体荣光和国家强盛贡献青春力量。
“公勇诚毅,学思辨行;马灯精神,薪火相传;武体青年,挺膺担当;牢记嘱托,兴体报国;强国复兴,奋斗有我!”典礼上,庞智超作为新生代表带领全体新生宣誓。

2016级体育教育专业校友、九三阅兵民兵方队队员周星秀进行了发言。她分享了作为民兵方队成员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荣耀与感悟。她坦言,是“追求卓越、永不言弃”的精神支撑她突破极限。她深刻体会到,在阅兵场上迈出的每一步都连接着先辈的足迹,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坚守。她鼓励2025级新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征程,不怕挫折,不拒汗水,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

党委书记陈继平授军训团团旗。
武汉体育学院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新生在线观看开学典礼。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