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上课永远坐第一排 他用自强与感恩书写青春答卷!
清晨7时50分,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学楼三楼的灯光已亮。23级旅游管理(2)班副班长小李,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包走进教室,径直走向第一排正中央——这个座位,两年来风雨无阻。从河南农村的困境家庭走出,到获评校级“学习之星”“知行之星”“三好学生”,再到斩获全国思政课大赛高职组湖北省唯一特等奖、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湖北赛区二等奖,这位“第一排常客”,用自强与感恩书写着寒门学子的青春答卷。
第一排的“固定阵地”:书桌便是逐梦战场
“小李的座位永远在第一排中间,笔记是全班范本。”辅导员张钰培语气中满是赞许。2023年9月,小李带着父亲病逝、母亲受伤后的家庭重担入学。面对6080元的学费——这个家庭的“天文数字”,他暗下决心:“要靠学习改变命运,不辜负国家与学校的帮扶。”
从此,第一排成了他的“固定阵地”。在旅游管理专业赵静老师的《导游实务》课上,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发言。“讲到’楚文化旅游开发’时,他结合自己的经典诵读经历,提出用‘朗诵+讲解’的方式活化导游词,这个思路后来成了课程案例。”赵静回忆道。
2024年,导游资格证备考进入关键期。小李每天清晨6时30分叫醒室友一同背书,还牵头成立“导考互助小组”:他将《政策与法律法规》《导游实务》等核心教材,系统整理成8本考点笔记,甚至连“游客突发心脏病应急流程”都绘制了清晰的流程图。“我曾因压力想放弃,他揣着热豆浆、拿着笔记,在宿舍楼道陪我梳理知识点到深夜。”同班同学小甘说,小李的一句“一起拿证,才能讲好黄鹤楼的故事”,让全班男生都卯足了劲。最终,班级男生全员通过导考。
赛场锋芒:四月磨一剑,双线突破创佳绩
“没有国家资助,我可能早已辍学打工。”采访中,小李翻出助学金到账短信,眼眶泛红。2019年父亲病逝后,母亲务工时不慎摔伤手臂,家庭仅靠低保维持。入学后,辅导员张钰培在了解他的情况后,帮他申请了每年4400元的国家一等助学金;2024年,他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拿下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这笔钱不仅解了学费和生活费的燃眉之急,更让我明白,要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这份沉甸甸的支持。”
带着这份信念,小李在两大国家级赛事中双线突破。
2024年上半年,小李作为团队主讲人,征战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这项教育部主办的赛事战线长达半年,全程以视频形式参赛。“在确定’中华文化传承’主题时,团队在谌雷元、王慧、贾佳霖三位老师的指导下,锁定了具有湖北特色的恩施利川红。”指导老师谌雷元说,小李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投入令人动容。
国庆后,小李与团队辗转于利川毛坝镇、猫湾茶园、茶厂等地。每天清晨6点,他们背着设备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两小时抵达拍摄点,天未亮便开始调试镜头。小李既要扮演陆羽进行朗诵,又要脱稿讲解“茶以载道”的深刻内涵,一个镜头常常拍摄十几遍。“每天拍摄结束后,他还要熬夜到23点练习动作、背诵台词,从不间断。”团队成员陈依锐说。
近日赛事结果公布,小李团队作品《茶以载道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斩获高职组特等奖,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院校。“给妈妈打视频电话时,她看着证书哭了:’儿子,你让更多人看到湖北的好文化了’。”小李笑着说。
在备战思政课比赛的同时,小李还冲击了第六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他凭借海子的《以梦为马》荣获湖北省赛二等奖。“诵读不是简单的念稿,而是要深刻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核。”雅韵诵读育坊指导老师莫运晓说,小李不仅反复钻研海子的创作背景,更苦练气息控制和情感投射,将“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一句处理得坚定而深情,每次排练都深深打动在场的人。
在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湖北赛区决赛中,小李身着正装,浑厚的声线回荡赛场:“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作品播放完毕,他斩获全省二等奖。“《以梦为马》中那份对理想的执着,与我的追求产生了深刻共鸣——再难也要朝着梦想走。”小李说,这段经历更坚定了他“用声音传递文化”的想法,“未来当导游,也要用这份情感让游客读懂风景背后的故事。”
逐梦“文化摆渡人”:深耕专业,备战金砖大赛再出发
如今,在小李的书桌最显眼处,除了两大赛事的证书,还有一摞旅游类金砖大赛的备赛资料——《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规程》《旅游新媒体营销》等书籍被他翻得边角微卷,每页都标满红色批注。“我的梦想不只是当导游,更是要做’文化摆渡人’,而金砖大赛是检验专业能力的重要舞台。”小李说,思政课比赛让他吃透了文化内涵,诵读教会了他如何传递情感,这些都要转化为旅游服务的硬实力。
自2024年8月启动备赛以来,小李每天都扎进实训楼的旅游服务模拟教室。“他要攻克跨境旅游服务礼仪、多语种应急沟通等难点,经常对着镜子练习服务手势,还主动找外语老师纠正发音。”指导老师赵静说,有次模拟“金砖国家游客突发行程变更”场景,小李反复推演预案,从沟通话术到行程调整方案,整整优化了12版,“他总说’专业上多一分准备,未来服务就多一分底气’。”
同班同学程骏峰常看到,深夜的自习室里,小李还在整理金砖国家的旅游文化差异笔记:“他把印度、巴西的礼仪禁忌做成表格,甚至标注了不同国家游客的饮食偏好,他说’只有懂游客,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傍晚6时,夕阳拉长小李的身影。收拾好备赛资料,他走向实训楼——明天要和团队进行跨境旅游服务模拟演练。这个始终坚守在教室第一排的青年,正以专业为笔、奋斗为墨,在“文化摆渡人”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实力奔赴更广阔的赛场。 (通讯员:张钰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