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四级联动织密科普网
该校将科普工作纳入“双高计划”建设,建立“党委统筹、部门联动、院系主责、全员参与”四级联动机制,将科普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和教学评估体系,形成“考核进绩效、成果进评审、案例进课堂”的“三进”激励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学生讲师团”年均开展茶树病虫害防治、智慧农业技术等培训120场,惠及农户超万人次。
科技特派员王智课指导农民开展果树嫁接实训
创新“三链融合”科普模式,让科技服务精准落地。产业链上,师生团队扎根沅陵碣滩茶园、麻阳冰糖橙等基地,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创新链里,将数控加工、模具设计等专利转化为科普教具,让科研成果“活”起来;文化链上,依托现代农业科普园智能温室、虚拟仿真中心,生动再现智慧农业与杂交水稻育种全过程,让科普更具吸引力。
现场教学:马拉维学员体验碣滩茶生产工艺
深耕“科普进校园”,播撒科学“种子”。该校联合怀化市科学技术协会、市教育局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志愿行”暨 “百名院士进校园、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活动。今年6月,联合市、区科协走进5所小学,以“保护野生动物 守护绿水青山”为主题,打造“高校专家+科协资源+小学课堂”三方联动模式。通过VR课件、手工材料包等形式,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专题讲座12场,覆盖师生超3000人,培育青少年生态保护志愿者200余人。在怀化市首届“科学有亿点意思”科创市集上,文化与创意学院运用VR 技术呈现水稻培育全周期,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成为现场人气焦点。“原来水稻是这样长大的!VR体验就像在田里走了一圈,比课本更生动!”一名中学生的感慨,道出了科普活动的魅力。
在人民路小学开展“保护野生动物 守护绿水青山”科普活动
资源整合:平台集群打造“科普矩阵”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平台,该校打造现代农业科普园、非遗技艺研学馆、乡村振兴大讲堂等五大科普集群,构建全方位科普服务体系。
田间课堂:宋克堡研究员在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数字赋能让科普服务更高效。50亩智能温室大棚集成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监测技术,成为展示现代农业的“活窗口”;数字化课程让侗锦、蜡染等非遗技艺焕发新生;“田间课堂”“车间课堂”年均举办150场,覆盖武陵山区12个县市。在溆浦北斗溪镇“科技小院”,推行“专家驻点+学生实训+农户参与”模式,累计推广实用技术28项,其中“黑木耳+灵芝”立体种植项目带动52户脱贫户年均增收2.1万元。
建立动物科技学院“养殖小院”
马拉维共和国农业人才培训班授课现场
品牌引领:科技服务点亮振兴路
“科技助农直通车”是怀化职院科普工作的亮眼名片。今年5月,该校成功获批湖南省果树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30名专家组成“金种子”科技服务团,深入开展“百名教授进百村”行动,推广“稻油轮作”“林下养鸡”等技术28项,破解农业生产难题。
为农户在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
在麻阳苗族自治县,科技服务团创新建立“专家工作站+田间课堂+直播带货”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在致远生态农业合作社,通过无人机植保技术示范、水肥一体化系统改造,助力200亩锦绣黄桃基地亩产提升20%;在长河蔻橙合作社,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让产品溢价空间扩大35%。团队研发的“猕猴桃果实蝇绿色防控技术”,将虫果率从12%降至3%,相关成果获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奖,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金种子”科技服务团在楠木桥猕猴桃基地开展科技服务
多学科协同发力,精准对接乡村需求。该校“金种子”科技服务团农业技术组赴洪江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等单位,指导疫病防控与技能培训;工业创新组为湖南恒大电力电杆有限公司提供MCD 设备级数字孪生技术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科普教育组开展“蛇类认知与保护”等互动活动,引导群众科学认识生态环境,增强保护意识。
科技特派员在洪江市安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调研
推普带货双驱动,直播助农促振兴。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团队,22名师生赴通道侗族自治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高坪苗族乡,实践团深入茶叶、钩藤、茶油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在生态茶园中,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茶同行”推普助农直播火热开场,成员们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结合大高坪乡山高温差大的地理特点,一边采茶助农一边将手机化作“新农具”,通过“普通话培训+直播带货+文化传播”三维模式,为当地“土经济”插上数字化翅膀,用实际行动推普助力茶香出深山。据统计,本次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1.2万次。
走进通道侗族自治县大高坪苗族乡美呆山生态茶园
开展“语茶同行”推普助农直播
人才赋能:结出振兴“丰收果”
作为武陵山片区职业技术教育核心基地、怀化发展的重要科技与人才支撑学校,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传统“农”字特色,勇担服务“三农”的使命与责任,持续强化涉农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培养优秀“三农”人才,为武陵山片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该校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成立乡村振兴政协委员工作室,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乡村振兴驻点村解决实际困难。选派2名技术人员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落实帮扶经费25万元,帮助建设160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5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获评全市驻村帮扶工作先进单位。《擦亮“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金字招牌 培养扎根乡村振兴“金种子”型人才》获评省教育厅优秀典型项目。
发挥职教优势,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完成高素质农民、产业致富带头人等各级各类培训3000余期33.5万人次。联合创办京东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产业学院,先后获评“全国第一批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第二批中国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培训基地”。
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员采茶实训
发挥人才优势,服务产业发展。组织科技专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农民“送指导、送经验、送技术”,形成以“校地联动、产教融合、田间课堂、终身学习”的开放式培育平台。建立安江农校纪念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农作物种质资源(怀化)湖南省科普基地省级以上科普平台5个。近年来,该校三次获评“湖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老科协分会荣获“2025年度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科学技术奖”。
发挥典型效应,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学员胡祖国脱下戎装种高山刺葡萄,牵头成立芷江国强特色水果专业合作社,带动3373户农户种出1.6万亩“致富果”,年产量达6500多万斤;学员姚茂盛作为村支书,充分发挥创业致富带头人作用,带领宋家寨村村民打造苗寨田园综合体,该村获评省级生态文明村,个人获评“乡村振兴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获《人民日报》报道。
学员胡祖国(右一)在传授高山刺葡萄种植技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怀化职院将赓续“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的传奇,正投资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数字科普研学基地,组建武陵山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城市书房+乡村书屋+田间学堂”三级科普网络。未来,该校将依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平台优势,持续以科技为笔、以服务为墨,让科技创新的星火在武陵山区燎原;以“金种子”科技服务团为先锋,深耕“百名教授进百村”行动,赋能“稻油轮作”“林下养鸡”“稻花鱼养殖”等特色产业技术,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通讯员:刘小平、舒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