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无锡学院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热点问题解答(精选)
2025-07-03 14:03:00
无锡学院

图片

  什么是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是指在高考招生同一类别、同一投档段次中,若干具有相对平行关系的志愿。其投档原则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即先从最高分考生开始,依次检索和投档;当轮到检索某一考生时,遵循该考生所填报的志愿顺序进行检索,若符合投档条件且院校有计划余额,该考生即被投档。

  什么是院校专业组志愿?

  “院校专业组”由院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设置,是部分高考改革省份本科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其特点在于: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高校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可分设在不同的院校专业组中,且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科目要求必须相同。

  什么是专业级差?

  “专业级差”是指院校在安排考生专业时,依据招生章程中公布的一个或几个分数值,来确定选报不同专业志愿考生的录取专业,这个分数值即为“专业级差”,它体现了院校在录取考生第一专业志愿和非第一专业志愿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高校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级差分为“3、1、0、0”,意味着该校第一、二专业志愿之间分数级差为3分,第二、三专业志愿间级差为1分,其余专业志愿之间级差为0分。

  志愿填报,考生要做哪些准备?

  第一步:熟悉政策。考生及家长需要对本省的高考政策有一个全面且整体的把握,明确哪些政策至关重要,哪些与自身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以及重要政策在当年是否发生变化。诸如高考的常识、动态、公示信息以及政策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例如,考生及家长至少要清楚所在省份有几个批次的志愿设置,每个批次需要填报几所志愿学校,以及每个学校可以报考几个专业等等。

  第二步:收集信息。信息来源和获取渠道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一般而言,考生及家长可以选择的权威渠道主要有: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当地考试院以及各高校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高考高招类的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

  第三步:准确定位。定位是填报志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我们都清楚,在高考录取时,会将一定范围内的学生,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进行排序,从高到低依次录取,位次越高,被录取的机会也就越大。在填报志愿前,考生可以依据高考成绩、一分一段表、位次进行自我定位,明确自己在整个省市中所处的位置。

  第四步:知己知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做好自身定位“知己”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好对外部信息了解的“知彼”工作。“知彼”的过程,除了熟悉政策法规之外,还需要弄清楚各个招生院校的基本情况。例如学校当年的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往年在本省的提档线、专业线、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科优势、就业情况以及深造前景等等。

  第五步:初选志愿。“初选志愿”是结合自身的成绩定位,确定目标院校的过程。完成第三步和第四步后,考生和家长对于高考志愿应该已经有了大致的方向。此时,考生可以初步划定一些在本省有招生计划的院校,并认真研读这些院校的招生章程,仔细比较各院校之间专业的招生人数、录取分数等数据,挑选出与自己的兴趣、分数以及批次相匹配的院校。

  第六步:模拟填报。“模拟填报”就是依据本省、市的志愿设置情况,将考生的高考志愿草表完整地呈现出来,进行一次真实的模拟操作。高考志愿通常都是在网上进行填报,并且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逾期将不予补报。每年在志愿填报过程中,都会出现诸如操作失误、丢失密码等问题,再加上网络系统在填报高峰期可能会比较繁忙,考生容易手忙脚乱,所以提前进行模拟填报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考生填报志愿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

  一是以成绩为根本基础。高考成绩是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了考生可选择的院校和专业范围。

  二是综合考量院校情况。院校是考生选择志愿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它关系到考生将与哪些人一起学习、在何处学习以及学习哪些内容等问题。考生在选择院校时,不仅要了解院校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还要关注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包括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

  三是充分考虑兴趣爱好与专业就业等因素。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要素,通常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重点大学有其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各自的特色专业,至于选择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权衡。考生应选择自己感兴趣、符合个性特长的专业,对于高考改革省份的考生,还需要考虑选考科目范围等因素。同时,专业选择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关,有些专业报考时很热门,但就业时却面临困难,因此考生需要理性判断专业的发展前景。

  四是结合自身身体等条件。专业与身体状况存在一定的关联,部分专业会受到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等方面的限制。此外,部分院校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方面提出特定要求。还有一些中外合作专业、民办院校的收费相对较高,考生在选报时还需要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

  五是注意志愿之间的梯度设置。建议考生采用高、中、低搭配的方式填报志愿,这样的安排较为合理,可以有效避免退档风险。

  六是建议考生服从专业调剂(专业类除外),增加录取机会。

  往年的分数线和招生录取数据可以直接使用吗?

  高校是依据当年的分数线进行录取的,因此往年的招生录取数据不能直接用于对照选择院校和专业,只能作为参考依据。考生在参考往年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年的招生政策变化、考生人数变动、试题难度等多种因素。

  新高考模式下,平行志愿填报有哪些参考策略?

  填报高考志愿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即可。以下是一些平行志愿填报的参考策略:

  第一步,精准定位并合理设置梯度。志愿填报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准确的自我定位和科学的志愿梯度设置。考生应根据自己在本省的位次、分数段统计表以及各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等相关资料,选择不同梯度的院校专业组或专业类(专业+院校),遵循“冲、稳、保”的原则,即选择一些略高于自己成绩水平的院校作为“冲”的目标,选择与自己成绩相当或略低于自己成绩的院校作为“稳”的选择 ,选择低于自己成绩水平且有一定把握被录取的院校作为“保”的选项。

  第二步,综合个人意愿确定志愿顺序。根据个人的意愿,综合考虑院校的性质、地域以及对专业的兴趣程度等因素,将志愿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最终确定志愿填报顺序。在此特别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高度重视院校的招生章程,确保自己符合报考条件,避免因不符合条件而导致退档。

  第三步,尽量填报服从专业调剂(院校专业组)。由于平行志愿的录取投档规则是进行一轮投档,如果考生所填报专业不能满足录取条件且不服从专业调剂时,会被退档,只得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录取。服从专业调剂可增加录取机会,但也要考虑,专业组内的所有专业是否可以接受。

  第四步,认真研读高校招生章程。高校对于录取专业的具体要求都会在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例如录取规则、单科成绩要求、身体条件限制等。考生务必认真研读所报考高校的招生章程,确保自己符合相关要求。

  第五步,关注体检结论避开受限专业。考生要仔细查看自己的体检结论,结合《普通高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避开那些因身体条件受限而不能报考的专业,从而降低退档的几率。

  新高考模式下,专业报考要注意什么?

  新高考中由于考生选考科目不同,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不同,高考改革省份考生在选专业前应尽早了解所在省市发布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如果考生已有了心仪的院校,可以从学校入手。如果以专业为目标来划定院校范围,则要注意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选考要求。另外,有些专业培养与多个科目关联度都高,高校在可选科目中指定多个选考科目,要求为考生“均须选考”的情况也需要注意。

  如果考生没有目标院校或专业,在选择时,可以多参考“不限选考科目”的院校专业,这样能够扩大自己的专业选择范围。由于高校的院系及专业(类)调整等因素,实际招生高校和招生专业(类)也可能会调整变化,考生要以高校当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及院校招生章程为准

  志愿填报过程中,如何避免出现无效志愿?

  在往年的志愿填报中,也总有部分考生出现错填、漏填或者填报了无效志愿的情况。

  例如,没有校考资格证的艺术类考生填报了只认可校考成绩的艺术专业志愿;不具备专项计划资格的考生选择填报了专项计划。这样不仅浪费了考生的时间和精力,有的考生甚至因为填报了无效志愿而放弃了后续的志愿填报机会,实在令人惋惜。

  在此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要认真了解本省关于填报志愿的招生录取办法和相关规定,清楚各类别、各段志愿的填报时间,以及自己所在类别的志愿设置情况。根据本省的志愿设置,在规定的时间内填报各批次各科类的志愿。

  考生填报志愿时,应以本省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所公布的招生高校、专业名称和代号为准,各类别志愿中的高校和专业代号必须与招生计划相应科类中公布的高校和专业代号保持一致,否则将无法被录取。

  考生没有被高校录取原因有哪些?

  考生未被录取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考成绩未达到所报专业的分数要求且不服从专业调剂;所报专业对相关科目分数有特定要求,而考生该科目分数未达到标准;外语语种不符合院校或专业的限制要求;身体条件不符合院校或专业的体检标准等。

  如何避免高分低录甚至落榜?

  应坚持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找准自己的位置;(2)所填志愿拉开档次;(3)冷门与热门学校专业相结合;(4)省内与省外院校相结合;(5)避开体检结果所限专业;(6)各批次学校志愿、专业志愿填满,尽量服从专业调剂;(7)认真研读院校招生章程。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814401213 2025-06-27 14:34
SRC-814401213 2025-06-26 11:44
SRC-814401213 2025-06-20 16:13
SRC-814401213 2025-02-13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