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南京,暑气渐盛,一场关于科学和文学的思想碰撞却比天气更炽热。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科学和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的揭牌仪式上,来自高校、出版界、文学界的大咖们正在勾勒一幅跨学科的壮阔图景——当AI开始生成诗歌,量子物理成为小说母题,动物园用算法翻译猩猩的笑声,科学和文学早已超越传统边界,在时代的坐标轴上交织成新的文明密码。
破界而生:从“学科孤岛”到“文明双螺旋”
“科学和文学,共同承载人类文明的梦想。”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袁林旺认为,在当前信息围城、技术飞跃的时代,跨学科思考是人类审视未来和命运的钥匙,而科学和文学的交融,不仅能开拓人类的认知边界,更能丰富人类的精神家园。科学和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就是要以科技赋能文学,以文学支援科技,不断拓展研究和创作的边界,为文学传承创新和科学普及推广增添光彩。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坦言,自己也是一名科幻文学的爱好者。他曾在“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颁奖中发现,甚至有五年级的孩子可以写出20多万字的长篇作品。如今,新文科建设正当时,“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在人文上没有创造性的精神配合,科技与文学,就会‘瘸着腿走路’。”
文学和科学,怎样交叉?开展文学与地理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创意写作、科幻科普文学等方向的交叉研究,是研究院的清晰定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介绍,研究院整合南师大“双一流”学科资源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出版资源,致力于科学和文学交叉研究及新学科建设、科学文学创意实践和出版、大众科学教育传播等,建设成中国领先、有海外影响力、学科交叉的学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的前沿研究阵地。研究院筹备期间,南师大已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设置科学和文学研究硕士、博士生招生方向,科学和文学创意微专业也开始启动。
这种破界思维在人才培养中尤为凸显。南师大李玮教授正在推进的“科学和文学创意微专业”,以科学技能来赋能文学,以文学来反哺科学。文学院学生系统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而理工科学生则要研读《海伯利安》等科幻经典。“为什么文学院学生不能懂算法?”李玮反问道,“未来的写作可能是工程化的——当我们用增强语料训练AI生成网络文学时,人文素养决定了算法的‘灵魂’。”
双向赋能:从“科技叙事”到“人文反哺”
许多科学突破最初源于文学想象。正如《海底两万里》预言了潜艇技术一样,科学和文学的互动,不仅是知识领域的互补,更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在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看来,当量子计算、脑机接口成为现实,文学必须承担新的使命——不是被动反映科技,而是主动参与科技的想象与伦理建构。文学可以成为科学普及与公众理解科学的桥梁,也可以为科技提供灵感与未来想象,“科学知识往往艰深晦涩,而文学能够通过叙事、隐喻和情感共鸣,使科学概念更易被公众接受。”
科学和文学的互动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螺旋结构。17世纪初,伽利略将天文望远镜对准星空,写下了《星际信使》,引发了天文学革命。21世纪初,刘慈欣将量子物理融入《三体》,用恢弘的想象力构建出一整套宇宙生存法则,让人流连忘返。
在技术浪潮席卷的当下,既有科学对文学创意的“硬驱动”,如量子科学、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直接成为叙事母题;也有文学对科学发展的“软塑造”,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1984年预言的“赛博空间”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互联网设计。
“科学和文学同等重要。仅有科学发达,没有审美尺度、没有艺术情感,整个世界就像机器。”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徐海看来,科学和文学的相互关照与碰撞,不断催生出新的认知维度和美学可能。科学和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将致力于培养兼具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的创意人才。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划时代的创新推动下,各国的文学都在走向文化融合与学科整合,亟需形成创作、研究、教育、经济等全产业链结构。
落地生根:在算法时代守护人文之光
这种互动在当代呈现出更复杂的形态。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认为,科学技术应激发激活传统的文学和艺术想象,而非退回到传统文学的象牙塔。他以短剧出海为例,若只用传统文学角度评判,会忽视其背后的科学逻辑,短剧中剧情的快速反转、猎奇情节,或许在脑科学领域可以得以解释,科技正在让文学以更沉浸的方式抵达人心。
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的实践中,科学和文学的结合充满烟火气。“游客抱怨找不到动物,我们就告诉他们:‘请抬头,那才是它们本真的模样。’”这种理念延伸出奇妙的创作:团队录制猩猩的笑声,用AI翻译并编成诗集,还给猩猩开发了科普游戏《森林人》。“生物学特性可以在课本学到,但对待生命的温柔态度,需要通过文学化的叙事传递。”
“虫子在叶子上咬的痕迹,风吹日晒雨淋之后,就变成山水了。”南师大自然艺术研究院院长朱赢椿的《虫子间》则展现了微观世界的诗意科学。他在工作室记录苍蝇撞墙的瞬间,收集树叶上的虫蛀痕迹,将其拓印成“自然的书法”:“这片叶子的痕迹像‘影’,那片像‘乱’,十片叶子竟能组成对联。科学让我理解昆虫行为,文学让我看见它们的‘生活美学’。”
江苏省科普作协常务理事张洁近期发布的新书《遗落的鲸灵——长江瑰宝白鱀豚》,则是科学报告与文学叙事的融合。“通过科学的笔触和人文的视角,讲述了这一濒危物种的生存现状、保护历程及其生态意义。让科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文明记录。”这种实践呼应了袁林旺的期待:“我们希望未来能诞生像《时间简史》《寂静的春天》那样的作品,让科学和文学共同叩问人类的命运。”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推进会上,校长华桂宏强调要聚焦交叉融合强创新,大力破除学科交叉壁垒,前瞻布局新兴交叉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比如,瞄准人工智能+,把技术同南师大的深厚文科底蕴和优势结合,通过 AI 赋能,巩固和强化文科优势。
王成斌书记指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从单一的视角或领域去分析和解决是难以取得突破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融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会催生出许多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模式,往往会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第一个”,而我们要成为“第一”的南师,就需要在交叉融合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创造出更多“第一个”,开风气之先,成为创始人,引领时代的潮流。
在算法与诗意之间,在理性与想象之间,人类正试图编织一张更完整的认知之网,既丈量星空的广度,也触摸灵魂的深度。这或许就是科学和文学最动人的相遇:不是彼此取代,而是共同回答“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向何方”的终极命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