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金鹰美术馆与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联合打造的“像素聚合:摄影策展实验”展览在金鹰世界光年公园启幕,26个充满青年视角的独立策展单元,融合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展现出摄影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蓬勃生命力。
双平台赋能 构建实践教学新范式
本次展览源于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小山下山”青年影像创作计划与策展课程的深度结合。在学术总监范文霈、项目总监郑磊的专业指导下,总策划王弦、王嫣然带领学生团队,将课堂中从概念构思到展览评估的全流程训练,转化为真实的展览现场。26个学生小组以摄影为基底,融合装置、交互、文本等媒介,在商业流动空间中,构建起兼具实验性与社会介入性的视觉场域。
金鹰美术馆作为南京艺术生态的重要平台,本次联合摄影学院策展课程,打破“白盒子”展览范式,将学生作品置于金鹰世界光年公园的开放式商业空间中。“希望通过商业空间与艺术表达的碰撞,让摄影策展从学术课堂走入公众日常。”金鹰美术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是对南传摄影教学成果的专业认可,也是美术馆推动艺术教育普及的创新尝试。
26个策展单元亮相 青年视角对话时代命题
漫步展览现场,26个风格迥异的策展单元如同26个独特的艺术微世界,展现着南传学子对摄影语言的探索与对社会议题的思考。
《不合光作用》以“电流接种世界”的大胆想象,描绘出奇幻图景;《湿潺》在梅雨氤氲中编织记忆;《工业建筑摄影展》以冷峻的镜头语言记录城市肌理;《请勿打扰:正在跳格子》则以温情的视角回溯童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展览不仅呈现静态影像,更融入了丰富的互动装置与多媒体体验。《攀登目光》通过行为摄影与空间装置的结合,邀请观众介入作品叙事;《柏拉图洞穴》以实验影像重构光影哲学,让理论思考在视觉实践中具象化。这些作品既延续了南传摄影学院“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也展现了创作者对技术、空间、情感的多维思考。
学术与实践双线并行 解码展览背后的教学逻辑
“本次展览是摄影策展课程的‘考核成果’,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艺术与社会的连接。”总策划王弦老师介绍,课程从选题阶段就强调“问题意识”,要求学生从社会现象、个人经历或美学探索中提炼策展概念,再通过空间设计、媒介融合等手段完成艺术表达。这种“从课堂到美术馆”的全流程训练,正是摄影学院“小山下山”计划所倡导的 “创作理念先于视觉表达”的实践落地。
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院长表示,与金鹰美术馆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专业展示平台。希望通过这种“学院+美术馆”的协同模式,培养既具备学术深度,又能适应当代艺术生态的复合型摄影人才。展览现场同步设置的“策展手记”展区,以文字形式公开学生的创作心路,让观众能够透过作品表象,看见背后的思考轨迹。
据了解,本次展览时间为6月20日至9月20日。这场跨越学院与美术馆的艺术实验,正等待每一位观者的参与,切身感受摄影教育与当代艺术共生的鲜活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