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10日,2025年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决赛在南通大学落幕。南京晓庄学院参赛团队凭借前沿的创新理念、扎实的项目基础和出色的临场发挥,在本届大赛中再创佳绩,共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其中,一等奖项目《音鸟》成功入围国赛集训营。
为备战本届大赛,学校自赛事启动时便给予高度重视,教务处及各二级学院通力协作,精心组织了校级选拔赛,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响应。经过多轮次的项目打磨、网络评审与路演答辩等环节的层层选拔,最终推选23个优质项目参加省赛,覆盖高教主赛道(12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6项)和产业赛道(5项)。

参赛团队师生
作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重要省级赛事,本届大赛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大赛聚焦低空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旨在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相融合。据大赛组委会统计,全省共有157所高校的8.03万支团队、32.89万人次报名参赛,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经过激烈角逐,最终402支团队脱颖而出晋级决赛。

优秀指导教师颁奖仪式
获奖作品展示
一等奖项目:音鸟——音乐制作与交易平台的AIGC革新者

参赛赛道: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业组
项目简介:“音鸟”项目精准把握AIGC技术浪潮,致力于打造一个服务新生代音乐人的音乐制作与交易平台。项目利用AIGC技术高效完成音乐制作与智能打分,再经由人工专业筛选,发掘并推广具有高潜力的原创单曲。相较于传统平台高昂的费用和复杂的操作,“音鸟”以其“价廉质优、简单高效”的独家优势,有效降低了音乐创作门槛。目前,项目已与网易、科大讯飞等行业先锋达成合作,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版权、推广及演出体系,与行业头部共创AIGC音乐的美好未来。
指导教师:郑豪、杨明、倪震、翟栋梁、王谢萍
项目成员:姜涵、薛璐遥、孙涵、陈玲屹、刘奕婷、张淇、缪常川、吴芷萱、钱侑佑、高冉冉、刘思彤、孙铭璐、许莹玟
二等奖项目:芝行合一——道地高产金寨灵芝践行者

参赛赛道: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业组
项目简介:“芝行合一”项目聚焦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寨灵芝,致力于解决传统种植中的种属混杂与土壤污染两大痛点。团队通过空气膜无土栽培、全基因组DNA溯源及抗氧化三大核心技术,不仅实现了灵芝及孢子粉产量的大幅提升,更从源头保证了产品的道地性与高品质,其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已通过中欧双重检测。项目已注册公司实体,带动当地农户就业,赋能金寨灵芝产业内涵式发展,旨在打造“西山药库命运共同体”,助力乡村振兴。
指导教师:周洪生、董浩、陈会忠、杨明
项目成员:史逸涵、杨酉烨、邓绍含、孔令轩、朱曹锐、仲锦毓、宣庆儒、李婉绮、秦海天、黄德源、顾浩轩、邵皓哲
三等奖项目:陶子润心——融合教育背景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引领者
参赛赛道:红旅赛道/公益组
项目简介:“陶子润心”项目精准服务4-12岁儿童心理健康,尤其关注乡村地区资源匮乏的现状。项目创新构建“课程+服务+科技”的多元产品体系,提供标准化心理课程、线下延时服务,并结合AI心理陪伴小程序等科技手段,形成“测评-干预-陪伴”的全链条服务闭环。团队通过“公益+渠道+数字”三维营销策略,已与18所小学签约合作,系统性地填补基层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口,兼具深远的社会价值与可持续发展潜力。
指导教师:李晓军、赵燕、程丹
项目成员:李佩洁、冯妤婕、王欣如、邵皓哲、薛思涵、马蕊那、许淑岩、徐毓泽、张佳丽、凌雅文、刘欣然、鲍李琳、杨欣然
三等奖项目:苎麻新韵—探寻非遗苎麻的兴农暖阳之路
参赛赛道:红旅赛道/公益组
项目简介:该项目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苎麻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为核心,致力于赋能乡村振兴。团队打造了涵盖居家用品、文创礼品等四大产品系列,并构建“非遗+研学+旅游”的多元商业模式。项目通过与农户合作保障原料、培训留守妇女与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为编织主力,成功帮助参与者实现月均增收,其事迹获得多家媒体报道。项目致力于用新质生产力激活非遗生命力,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走出一条富有温度的兴农之路。
指导教师:刘雨萱、朱冰杰、乔君臣、杨明、陆红
项目成员:王雪菲、王玉婵、董妍、华飞菲、姜育彤、张梵、郎思洁、邹雨欣
三等奖项目:极平造物—非遗紫砂AI数智化传承探索者
参赛赛道: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业组
项目简介:“极平造物”项目依托负责人深厚的紫砂世家背景,聚焦非遗紫砂的AI数智化传承与创新。项目通过AI辅助设计、数字化建模等技术手段,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打造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现代人文茶器品牌。产品线覆盖从经典复刻到潮流文创等多个系列,精准对接不同圈层消费者的需求。项目致力于推动紫砂文化的年轻化、国际化发展,探索一条科技赋能非遗产业的创新路径。
指导教师:刘雨萱、袁俊、宫雨含、黄展、李月
项目成员:冯思怡、宗孜怡、杨惠茹、梁梦冉、韦玥、邵皓哲、许保龙、李浩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