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第一台机器人刚到扬州大学,13位志愿者立刻围拢成圈。“第一次握手柄时,指尖都在抖!”同学们笑着回忆。从最基础的前进、转向练起,有人蹲在地上掐表记“指令到动作的时差”,有人在本子上默写动作指令,轮流握手柄的间隙里,“再试一次” 的声音此起彼伏。直到深夜,训练室的灯还亮着。“多练一次,上场就更稳一分”是他们对彼此的约定。
两天后,14台机器人全部就位,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团队与“加速进化”的工作人员也已赶来并肩作战,一场昼夜不停的同步攻坚训练就此启动。14台机器人同时挥手要像“复制粘贴”,俯卧撑队列要卡准鼓点节奏,协同操控的难度因此陡增。学子们抱着手柄逐秒抠细节,汗水顺着下巴滴在草坪上。从午后到凌晨,训练场上的操控声、讨论声此起彼伏。
转场苏超赛事训练场区时,烈日正盛。面对真实赛场的灯光、草坪质感,他们迅速调整策略,抱着手柄,把整套流程拆成若干个节点,一遍又一遍地从头演练。进行全流程彩排,扬州大学学子们本着“多练一遍,心里就多一分底气”的想法,在烈日下来回走动操控机器人,汗水不断浸湿训练服,控制器的按键也被磨得发亮。
时间来到比赛当日,所有人都在赛前蓄力,静待今夜绽放。从机器人开机自检到流程彩排,每一个环节都如“教科书”般规范,脑海里是一遍又一遍彩排流程的倒带。傍晚6点,以坚韧之姿、严谨之态反复打磨细节,只为在舞台上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19:10,开场秀正式启幕。14台机器人踏着节奏入场,金属机身在灯光下尽显科技质感。指尖在控制器上精准操作,机器人挥手自然流畅、列队围圈、俯卧撑标准规范、舞蹈节奏同步,一气呵成。当机器人完成最后一个动作,全场掌声雷动,同学们望着场内的“战友”,眼中映着灯光与笑意。从初次见面时的生涩,到如今团队紧密配合的从容,五日时光淬炼出今夜的璀璨,专注打磨出默契,坚持诠释了责任,科技的精密与青春的热忱在此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
昨夜的苏超赛场,我们看到了一群青年学子,用5天时间证明青春的舞台从不限定形式,敢闯、敢拼、敢较真,就能和梦想一起,在最亮的地方,跳出最燃的舞步!
据了解,这些机器人是借参加AI扬州,爱足球—iCANX扬州人工智能专场交流活动,顺便在赛场献上这场特别表演。这场交流活动由iCANX全球科学平台与扬州大数据集团、世界运河城市Canal Walk行动组委会、扬州大学、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30余位来自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科学家齐聚扬州,在观赛之余带来前沿科技成果,为扬州这座“产业科创名城”注入新动能。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