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
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圆满落幕
8月16日上午
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信息联队
RUC-HuHa战队
凭借出色的表现
荣获医院场景
拆药分装技能竞技的银牌
获得本赛道高校团队的
最好成绩
团队成员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夏文科、刘恒畅、张伟滔、黄浩洋、范林峰
信息学院
赵艺涵、沈海涛、周钰添、林艺涵
李梓扬、张乐缘、梅祎航
指导老师
胡迪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
张静 信息学院教授
“人生不就为那几个瞬间么!”
在“冰丝带”赛场中央,医药场景的药品拆装比赛正在进行,RUC-HuHa战队成员戴着VR设备,远程操纵机器人进行药品抓取,一旁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的团队成员紧张地叮嘱着:“稳住!注意角度和方向。”五六米之外,一台轮式双臂机器人正在团队的遥控下缓缓移动,对药品进行拆分和装盒。
“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机器人竞赛,现场的数百台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信息学院2021级本科生、即将攻读大数据方向硕士生的赵艺涵激动地说。
本次运动会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参赛队伍参加,包含192支高校赛队和88支企业赛队,汇聚500余台人形机器人。他们围绕26个赛项展开487场比拼,全面展现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运动协作等领域的前沿成果。
与传统体育项目不同,本届赛事创新设置了场景赛单元,共包括工业场景、医药场景、酒店场景、仓储场景四个类别,旨在考验机器人在真实应用中的综合能力。
▲机械手臂正在拆药
医药场景包括药品分拣和拆药分装,RUC-HuHa战队参加的是拆药分装技能竞技。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信息学院的本科生同学们暑期专门留在了北京,就是为了备战此次运动会。一次性看到参赛的上百台机器人,大家都难掩兴奋。高瓴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本科生张伟滔和赵艺涵是主遥操手,比赛时,选手和机器人隔了一堵墙,他们通过机器人的摄像头了解实地场景,用VR手柄遥操机械臂,使其跟人手做同步动作,比如拿起装胶囊的药板,将药挤入塑料盒中。考虑到决赛中要拆分软胶囊,他们还在夹爪内侧添加了柔性材料。
“操控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因为药板很滑,机械爪只有两片开合板,将它拿起来有难度。另外,将药粒完整挤出来也不容易,不能挤到桌子外面,也不能使药板脱手飞出去,还要避免左右臂互搏的情况。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打补丁、写代码、做调试。”赵艺涵说。
▲队伍现场调试设备
晋级之路并非坦途。初赛阶段,队伍表现相对平稳。进入复赛后,药板中的药粒很小,操作空间有限的抓夹给成员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面对这一薄弱环节,团队成员在备赛期间进行了针对性强化训练:遥操手加强精准度特训,技术组通过高帧率操作提升稳定性。决赛阶段,面对更适配队伍抓夹的胶囊类药物,团队依然保持严谨态度和专业水准,在每颗药粒的移动路径上慎之又慎,展现出了扎实的技术功底。
最终,RUC-HuHa战队以总分896的成绩取得银牌,获得本赛道高校团队的最好成绩。完成比赛后团队成员都松了一口气。这支队伍的成员十分年轻,甚至还有大一的学生。整个暑假都泡在学校准备这次比赛,大伙儿都对能参与这场竞赛感到很兴奋。
在领奖台合影留念时,这支年轻的队伍不禁感慨——“值得!人生不就为那几个瞬间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我们相信,机器人的泛化操纵能力将不断提升,帮人类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无论是参赛者,还是现场的观众,大家共同感受着人形机器人的创新速度。
“赛场上的一切都充满未知”
今年5月,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官宣举办。6月初,RUC-HuHa战队成立,成员大部分为大一到大三年级的本科生。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胡迪和信息学院教授张静担任指导老师,高瓴人工智能学院2022级直博生夏文科则担任技术指导,为这支年轻团队提供技术把关、方向指引和经验分享,弥补了本科同学在项目经验上的不足。
留给队伍备赛的时间十分紧张。
为了实现高效快速地迭代技术,队伍分成算法迭代、仿真验证、硬件和数据支持三个小组团结协作进行研发。学校也将中关村校区立德楼18层的部分空间调整作为比赛演练的专用场地,全力支持队伍集中攻关。
部分药品颗粒太小,机械臂难以精准将其从药板中挤出;一些胶囊状的药品质地柔软,机械臂如果用力过猛容易对药品造成损坏……对于人手来说简单的操作,让机器人去完成,就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赛场上的一切都充满未知。
信息学院2022级本科生周钰添说道,由于大型场馆环境复杂,很多机器人使用无线路由器通信,加上媒体设备和观众手机信号,无线网络通信会受到极大干扰,一些队伍的机器人连动都动不起来,这些都给比赛带来挑战。
“我特别喜欢RUC-HuHa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朗朗上口,能鼓舞士气,也希望队员们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克服备赛训练以及正式比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张静说。
面对这些挑战,队伍积极探索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机械夹爪上加装缓冲垫,来降低机械臂对药品的冲击;在训练过程中模拟比赛场景,反复进行练习保证遥操动作的精准无误;尝试多种组网方式保证遥操过程中的信号通信流畅……凭借创新的算法设计、稳定的机械执行和高效的场景适配能力,RUC-HuHa战队脱颖而出。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和信息学院的强强联手,为此次比赛取得好成绩保驾护航。对于获得名次,胡迪始终充满信心:“队伍在备赛期间投入了大量精力,非常刻苦,形成的技术积累和比赛方案是相对比较充分的。我们一直坚信有能力斩获佳绩!”
认真、务实、团结、拼搏、精益求精——正是两位指导老师始终坚定信任这支队伍的原因。
双队出征,从实验室到赛场
此次运动会,中国人民大学派出了两支机器人队伍参赛,分别是“RUC-HuHa”和“RUC-DIJA”队。两支队伍在运动会的精彩表现,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领先水平,也为医疗自动化场景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和具身智能从业者以此为契机,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学科优势”,夏文科说。
夏文科的研究方向是具身智能与可泛化物体操纵,重点研究机器人通过环境交互实现动态适应能力。这与本次运动会的场景赛设置相契合——直接考验机器人的泛化操纵能力。“我所在的GeWu-Lab实验室从2021年开始做具身智能方向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具身多模态感知与可泛化物体操纵”,夏文科介绍道。在2023年,他曾参加了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CCF移动机器人抓取和导航挑战赛,并拿到了季军。
胡迪所带领的GeWu-Lab聚焦具身多模态交互研究,围绕在机器人视触觉多模态感知端、策略规划端、运控执行端和反思矫错端等方向,张静聚焦大模型对齐在机械臂操作的应用等方向,为同学们在具身智能方向的探索研究提供支持。
▲队伍在训练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前瞻布局、持续发力,取得丰硕成果。学校携手西湖大学成立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成立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举办首届人工智能治理学术研讨会;苏州人工智能学院获批共建首批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实验室……
与此同时,培养的学生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京东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际、国内竞赛中屡夺桂冠。
比赛虽已落幕,但赛场之外更是我们窥见未来的窗口。从1500米跑的极限突破到医院、酒店等场景的服务落地,每一个场景都可能是我们未来生活的预演。“未来,人大团队将继续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医疗、服务等领域的落地应用,推动智能机器人更快实现技术进步”,胡迪说道。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