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信初探 智启未来
学院介绍
智能工程学院成立于1953年,建院历史悠久、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校企合作紧密、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评“无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学院紧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以物联网技术融合现代制造业发展,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等7个专业。其中获评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2个、省特色专业2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2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群2个,获批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1个。智能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徐州工程学院实施 “4+0”本科联合培养,育人成效显著。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余名,并配有一支由140余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教师10名,副高职称教师50名,博士12名,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达71%。在教师团队中,更是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全国优秀教师1名、大国工匠提名人选1名、全国劳动模范1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省教学名师2人、省产业教授5名以及省技术能手4名。此外,团队还拥有省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以及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名、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8名、中国模具行业教学名师2名,这些荣誉的获得充分彰显了团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专业水平和经验成就。
产教融合
学院与无锡微研、北京精雕等国内一流企业,与海克斯康、瑞士GF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组建苏信∙精雕学院、苏信∙海克斯康智慧质量工程研究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合作平台,学院实现了与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在合作模式上,学院创新性地推出了“创新班”“卓越班”“现场工程师”等多种育人形式,旨在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为企业培养具备实战能力的高技能创新人才。近年来,学院累计为合作企业培养了1500多名创新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也得到了广泛认可,2019年获评无锡市校企合作示范组合,2022年获评市名企名校项目,苏信∙精雕学院2022年获评江苏省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案例、2023年获评无锡市示范性产业学院、2023年获评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优秀产科教融合发展成果,充分彰显了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领先地位和卓越成就。
苏信∙精雕学院
苏信•精雕学院是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苏信”)与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旨在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输送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围绕“六协同”理念共建产业学院,学院拥有四千多平米功能齐全的实训中心,配备近五十台性能优良的精密三轴、五轴加工设备,总价值超过5800万元。学院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近100%,学院依据“初学者—能手”的人才成长规律,分阶段实施人才培养。通过遴选优秀学生进入“卓越人才训练营”,培养复杂零件工艺编制和编程等核心技能,通过社会服务项目在实战中培养综合能力。
苏信∙海克斯康智慧质量工程研究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江苏信息·海克斯康智慧质量工程研究院”。该研究院的成立旨在通过“产学研创赛培”六个维度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培养更多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特色专业介绍
模具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电气自动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工业机器人技术
智能机电技术
校园生活篇
春季运动会
十佳歌手
科技节
辩论赛
社区志愿服务
社会实践
育人实效
竞赛赛场硕果累累
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技能竞赛中成果显著。技能竞赛方面,学院师生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生产单元数字化改造”赛项中夺得金奖;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上,学院《光探神捕——国内高精度激光定位器开拓者》项目斩获职教创意组金奖;学生朱硕获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全国总决赛银奖。这些成绩源于学院深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理念,通过四级竞赛体系覆盖70%以上学生,将赛项标准融入课程、师资共育、梯队培养,全面锻造学生技术技能与创新力,实现从赛场到产业的高质量人才输出。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生产单元数字化改造赛项金奖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职教创意组金奖
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
大国工匠涵育沃土
大国工匠胡东方校友、陈亮校友参加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国工匠张志忠校友返校作报告
2025普高批次招生计划
招生咨询热线
招生就业处:0510-85811518
智能工程学院:18762621231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