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核心纽带,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贯通江淮伊始,便开启了连接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的千年历程。
为教育引导师生准确理解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依托江苏大运河文化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传统,共同发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元素,深刻阐释共有共享的文化印记,讲好团结故事,增进“五个认同”,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沙洲职业工学院于7月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与宣传推广活动。调研队伍通过走访调研运河沿岸城市,亲身体悟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
一.苏州
大运河苏州段是大运河开挖最早、文化遗产最丰富的一段,是运河线上的一颗明珠。自隋唐起,苏州因运河成为南北货物集散中心。唐代阊门一带因运河漕运形成“商胡杂居”的开放格局,成为多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汇的窗口。
沙洲职业工学院位于苏州市张家港市,张家港虽非运河直接流经城市,但依托长江水道与运河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了紧密的水运协同关系。历史上,长江作为运河的天然延伸航道,使张家港成为运河物资经长江中转的重要节点。未来随着“长江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战略的融合推进,张家港的“江海门户”角色将进一步凸显。调研团队从苏州张家港出发,溯源而上,探索大运河江苏段的历史渊源和民族团结故事。
二.扬州
扬州作为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枢纽,唐代已成为国际商埠,聚居着大量阿拉伯、波斯商人,形成“商胡杂居”的开放格局。隋炀帝大规模开凿大运河,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以向东北延伸的永济渠、向东南延伸的通济渠连接若干水道及其支流,大运河连通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不仅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的作用,也沟通了运河沿岸和更广大的辐射区域,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调研团队的第一站来到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博物馆建筑整体造型犹如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型船只,寓意着大运河的蓬勃发展。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中,许多件珍贵文物与数字光影交相辉映,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融合的壮丽史诗。“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全景展示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和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大家了解到大运河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合作。
“运河上的舟楫”展厅以实景体验结合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讲述了大运河舟楫的演变、舟楫的类型等相关知识与故事。在古代,运河上的商船、漕船穿梭不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商人、水手在这条水上通道上交流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通过参观,大家深刻感受到大运河在民族团结中的桥梁作用。
团队追随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扬州的足迹,走进运河三湾公园。师生沿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运河之眼”拱桥漫步,在昔日的农药厂旧址上亲见“退城进园、拆污建绿”的生态奇迹,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运河畔的实践伟力。同学们沿着运河三湾段岸边步行,充分了解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文明建设和服务民生的重要性,对其背后折射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智慧豁达的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调研团队还聆听了扬州市委党校鞠恬老师作专题讲座,鞠老师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的考察历程,重点介绍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调研情况,阐述扬州从工业污染到生态蝶变的转型之路,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发展融合的重要性。
调研团队来到了隋炀帝遗址博物馆,它不仅是历史遗存的容器,更是诠释中华民族融合进程的活态课堂。走进展厅,顶部的天花呈现出蜿蜒的运河造型,历史的星空与流动的运河相互交织,生动地展现了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渊源。大运河的修建不仅是经济工程,更成为连接多民族的“文化动脉”。隋炀帝的“无隔夷夏”政策和大运河工程,为唐宋盛世奠定民族融合基础,印证了“多元一体”的文明延续性。
个园北邻北护城河,北护城河作为大运河城区水系,个园因与其关系清晰,与运河河道有了物理性联系,入选盐商历史遗迹,成为大运河世界遗产中唯一一个以园林列入的遗产点。个园是中国园林艺术与盐商文化相结合的杰出代表,调研团队漫步其中,见证了清代大运河沿线的盐业经济所带来的商业文明。
大运河文化带的民族团结不仅体现在历史传承和文化融合中,更在民族乡村的振兴画卷上描绘出绚丽的色彩。
调研团队来到了高邮菱塘回族乡清真村——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参观了村史馆、清真寺和特色民宿。清真村把民族工作摆在核心位置,立足民族特色,打造了农旅融合的产业链条。坚持树好民族牌、建强回族乡、造福菱塘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面对面交流环节,菱塘回族乡清真村党委书记杨梦雪与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清真村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实践经验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举措与成果。村里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让不同民族的村民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同时,清真村还积极开展圆桌议事,通过“小圆桌”撬动“大治理”。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清真村的各族村民亲如一家,共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菱塘回族乡清真村以民族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鲜活样本。
三.淮安
淮安与大运河紧密相连,因其地处大运河最早河段邗沟入淮处末口和古淮水、泗水交汇处清口,淮安曾凭借运河与漕运走向繁荣,长期担当重要的漕运枢纽。
调研团队来到了淮安运河博物馆,深入了解了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历史脉络。在古代,大运河漕运发达,淮安作为漕运枢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人民。漕运过程中,不同民族的船工、水手、商人等齐聚淮安,他们在运河上穿梭往来,运输物资,不仅促进了经济交流,也开启了民族交往的大门。
淮安市于2025年3月创新打造了“民族团结号”运河专线,以运河为弦、碧波为韵,成为民族文化与运河文旅融合的典范,在里运河文化长廊奏响民族团结的时代乐章。调研团队也坐着运河专线游船,沿里运河穿行,展开别开生面的“运河课堂”。航行途中,讲解员娓娓讲述着千年漕运历史与运河文化交融的故事。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在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今,依然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 结
本次调研聚焦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旨在系统梳理千年水脉如何从“历史通道”转型为“团结纽带”,其核心价值在于挖掘运河统战基因,揭示沿线城市“多元一体”的融合密码,总结江苏创新实践,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促进民族团结提供经验。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大运河江苏段的探索,正是对“何以中华”的生动回答——一条河流动的不只是水,更是交融互鉴的文明血脉,是生生不息的团结伟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