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器实操演示台前,学生志愿者手把手教社区老人按压喷嘴;校园消防设施检查中,他们带着专业仪器排查每一处安全隐患;暑期社区课堂里,心肺复苏、防溺水知识讲解赢得阵阵掌声……这支活跃在徐州街头巷尾、校园内外的“苏小安”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是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依托安全应急类特色专业打造的“青春名片”。40名学生志愿者以“服务校园、回馈社会”为宗旨,在一次次应急志愿服务中,为公众筑起安全防线,实现了专业学习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练促学、以服务强技能”的特色育人之路。
专业赋能:志愿服务有“温度”也有“精度”
“苏小安”的组建,从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专业基因。队伍依托学院安全技术与管理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成员均经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从《应急救援概论》《灾害现场处置技术》到《心肺复苏与创伤急救》,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为志愿服务打下坚实基础;而学院配备的应急救援实训中心、AED训练设备等,更让志愿者们在校园内就能提前开展实战化训练。

这种专业优势,在每一次志愿服务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徐州市“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中,志愿者们结合专业所学,针对校园、农村、社区、家庭四大场景定制宣传内容:向社区居民解读安全生产法中与居家安全相关的条款,为农村群众讲解农业机械应急处置要点,给家长普及儿童居家防触电知识。“不是照搬课本,而是把课堂上学的‘风险识别’‘法规应用’转化成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语。”团队指导老师乔成诚介绍,这种“量身定制”的宣传,让安全知识不再“悬浮”,现场咨询的市民常常围着师生们追问细节。

在119消防安全普及活动中,专业实力更是成为“苏小安”的“底气”。面对社区居民,志愿者们熟练展示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消防水带快速连接、灭火器“提、拔、握、压”四步操作法,还邀请居民亲手体验——有位群众初次操作灭火器时手忙脚乱,志愿者一边纠正姿势,一边讲解“干粉灭火器适用范围,泡沫灭火器不能用于带电设备”的专业原理,让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同步传递。“以前觉得志愿服务只要有热情就行,现在发现没有专业技能,连灭火器都教不好。”志愿者刘涵的感慨,道出了队伍的核心特质:专业,才是“苏小安”区别于普通志愿服务队的关键。
实践反哺:志愿服务成为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
如果说专业知识是“苏小安”的“内功”,那么志愿服务就是检验和提升“内功”的“练兵场”。对于队员们而言,每一次走出校园的服务,都是一次生动的“实践考试”,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从“纸上”落到“实处”,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自身不足,反哺专业学习。


校园消防设施检查活动,就成了志愿者们的“专业实训课”。按照课程中学的《消防设施维护与管理》标准,他们分组对教学楼、宿舍楼、行政楼的消防栓、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进行“地毯式”排查:有的用压力表检测消防水压是否达标,有的记录灭火器有效期和摆放位置,有的测试应急灯断电后的亮起时长。“课堂上老师讲过‘消防栓应保证无遮挡、水压≥0.15MPa’,但实际检查时发现,有栋宿舍楼的消防栓被清洁工具挡住,还有一处水压略低。”志愿者把问题详细记录并上报后,还主动跟着安保部门专业“师傅”学习调试方法,“这比课本上的文字更直观,现在再学《消防系统故障处置》,一下子就懂了。”

暑期走进泉山区麓山荣郡社区的“守护安全‘救’在身边”活动,更让志愿者们的急救技能得到“实战”检验。讲解心肺复苏时,有居民提出“老人和小孩的按压深度一样吗?”;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时,家长们关心“婴儿版和成人版有什么区别?”……这些课堂上可能一笔带过的细节,在志愿服务中成为必须精准解答的问题。“当时有位奶奶问我‘AED到了之后先贴电极片还是先按压’,我突然有点卡壳,后来赶紧查资料确认,回去后又把急救课程重新复习了一遍。”志愿者李伟郡说,这次经历让他明白,专业学习不能只满足于“及格”,要应对复杂的现实场景,必须做到“精通”。
“志愿服务不是专业学习的‘额外任务’,而是让我们把技能练熟、把知识用活的‘催化剂’。”志愿服务队队长嵇在友介绍,这种“实践—反思—再学习”的闭环,让“苏小安”的队员们在专业上进步显著,学校也通过此类志愿服务活动深化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在企业安全管理、应急救援、职业健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助力学生成长为懂安全、会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育人铸魂:在守护安全中涵养责任担当
“苏小安”的价值,不止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在一次次走进社区、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志愿者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应急救援”四个字的重量,涵养了“服务社会、守护生命”的责任担当,实现了“技能提升”与“价值塑造”的双重收获。

在麓山荣郡社区的暑期活动中,志愿者们为社区孩子讲解防溺水知识时,有个小朋友问:“哥哥姐姐,你们为什么要教我们这些呀?”志愿者们回答:“希望你们永远用不上,但万一遇到危险,能保护自己。”这句话背后,是他们在专业学习中逐渐形成的“预防为先”理念。课堂上学习“灾害损失评估”,让他们明白“提前普及安全知识,比灾后救援更重要”;参与校园安全排查,让他们懂得“每一个小小的隐患排查,都是在守护师生的生命安全”。这种认知,让志愿服务从“完成任务”变成了“主动担当”。
志愿者李伟郡在分享心得时提到:“第一次教老人做心肺复苏时,她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孩子,学会了这个,以后老伴万一出事,我就不会慌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们学的不是‘技术’,是能救命的‘希望’。”这种来自群众的认可,让“苏小安”的队员们更加坚定:应急救援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守护他人的责任。工业安全与职业健康学院院长王浩表示,队伍的存在,正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安全”二字的意义——“课堂教他们‘怎么救’,志愿服务让他们懂‘为什么要救’,这种责任担当,是比技能更重要的育人成果。”

如今,“苏小安”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校园安全服务,到走进社区、参与市级安全宣传;从单一的消防知识普及,到涵盖应急救护、灾害处置、法规解读等的多元化服务。未来,“苏小安”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加强与社区、企业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同时,培养新生的应急救援力量,为队伍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