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数智赋能评价提质: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打造护理学 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改革“新范式”
2025-11-13 16:58:00

  在“健康中国”战略与数字化教育浪潮的双重驱动下,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锚定“培养具有中医药素养的高质量护理人才”目标,以“CIPP评价模型+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引擎,系统性推进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改革,构建起覆盖“全流程、多维度、数智化”的评价体系,为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思政育人提供了创新样板。

  一、痛点聚焦:解码护理思政评价的“堵点”

  长期以来,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面临多重困境,成为制约育人质量提升的关键“堵点”。一是评价维度局限,传统评价多聚焦课堂理论教学,对临床实践场景中思政素养的养成覆盖不足。二是专业特色缺位,护理与中医药的融合型思政元素在评价中常被“泛化”为一般思政内容。例如,《中医护理学》课程中“孙思邈医德故事”的教学,过去仅作为“德育案例”,未与“中医护理操作中的人文关怀”建立关联,难以体现“中医药+护理”的育人特色。三是动态追踪缺失,依赖期末总结、人工打分的评价方式,无法及时捕捉教学全周期的思政动态。

  “评价是思政育人的‘指挥棒’,必须破解这些堵点,才能让课程思政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基于此,学院瞄准数字化时代教育评价新趋势,引入CIPP评价模型(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成果Product),开启评价改革新征程。

  二、创新破局:构建“数智+CIPP”评价新生态

  学院组建由护理教育专家、思政研究学者、信息技术工程师、临床护理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历时多年完成“调研—建模—赋权—数智化—实证”全链条建设:

  1、背景调研:扎根一线找“真问题”

  团队通过质性访谈法,与医学院校一线护理教师、三甲医院临床带教老师、教务管理者及学生深度交流,梳理出三大核心问题:一是课程层面,《中医护理学》等核心课“思政案例老旧,多是古代名医故事,与现代社区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场景脱节”;二是教师层面,“不知如何将‘治未病’思想自然融入护理操作教学,比如给糖尿病患者做足部护理时,怎么讲‘饮食养生’更生动”;三是学生层面,“觉得中医药思政内容‘枯燥,离临床远’,对‘中医护理职业发展前景’认知模糊”。这些“真问题”成为评价体系构建的“导航标”。

  2、指标搭建:科学赋权建“硬标准”

  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邀请来自全国中医药院校、三甲医院的护理教育与思政领域权威专家参与,历经反复论证与权重赋值,最终形成涵盖背景维度、输入维度、过程维度、成果维度的“四维十八项”评价指标体系。专家一致认为,该体系“既体现思政育人共性,又突出中医药护理专业个性,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参照的标尺”。

  3、数智赋能:技术驱动造“活工具”

  学院联合信息技术公司研发“护思政评”数智平台,实现评价全流程数字化:

  课堂端:智能采集学生对“中医护理典故”“临床伦理冲突讨论”的参与数据,教师可实时查看“班级思政热点图谱”,精准调整教学节奏与案例选择。

  临床端:带教老师通过移动端,即时记录学生“运用中医理念安抚术后焦虑患者”“结合节气养生为高血压患者定制运动方案”等思政表现,同步生成“临床思政成长档案”,学生可直观看到自身“中医人文护理能力”的成长曲线。

  师生端:学生可随时上传“思政学习感悟”,教师一键反馈,形成“教—学—评”即时闭环。

  4、实证检验:以评促教改“出实效”

  选取护理学核心课程《内科护理学》开展实证研究,针对“急危重症护理中思政引导不足”,嵌入“抗疫中医护士抢救重症患者”的虚拟现实(VR)案例,学生佩戴VR设备,模拟“为新冠重症患者进行中医特色护理+心理疏导”的场景,系统实时捕捉“操作规范性”“人文关怀语言使用”等思政行为。“过程维度”中“思政引导实时性”指标达标率从60%提升至92%,学生反馈“VR里的场景很真实,能感受到‘大医精诚’不是口号,而是当下的行动”。

  5、成效辐射:从“课堂”到“行业”的育人涟漪

  评价改革实施以来,成效从校园向行业、教学研究领域持续辐射:

  1.人才培养:思政素养成“职业亮色”

  学生层面:护理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将中医“整体观念”“仁爱精诚”思想融入护理实践的意识显著增强。在江西省多家三甲医院,带教老师普遍反馈,江中学子能主动结合“情志护理”“饮食养生”等中医理念,为患者提供身心一体的照护服务,让护理工作更具人文温度与中医药特色,患者常常主动称赞“这些护士不仅技术好,还懂‘养心调神’的道理,让人心里特别踏实”。

  教师层面:一批护理教师借助评价反馈持续优化教学,教学能力与思政育人水平同步提升,多人在各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为全国护理学专业教师开展思政教学提供了鲜活参照。

  2.社会服务:中医护理思政“沁润社区”

  依托评价体系中“健康宣教思政”导向,学院打造的“中医护理进社区”品牌项目,让学生带着“治未病”“辨证施护”等中医思政知识走进社区。面对老人的慢性病护理需求,学生们不仅能提供专业照护服务,还能把“四季养生”“经络保健”等中医智慧转化为通俗的健康指导,从饮食建议到穴位按摩示范,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中医护理的“贴心”与“实用”。不少社区居民从最初的“好奇尝试”,逐渐变成主动向身边人推荐“中医护理小妙招”的“宣传员”,中医护理的文化魅力与思政价值在服务中自然传递。

  3.教学研究:沉淀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学院聚焦“数字化时代CIPP模型与中医药护理思政评价融合”核心方向,针对“中医药特色思政元素嵌入评价指标”“数智工具临床适配”“课证思政评价衔接”等实际问题,梳理实践细节、总结调整经验。目前已形成多份“阶段性实践研究报告”,记录评价体系从搭建到优化的全过程,收录《中医护理学基础》中“中医‘慎独’思想与护理操作规范”评价优化、学生临床思政动态追踪等真实案例,为深化课程思政评价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学院还多次在省内中医药教育专题研讨中分享改革思路与初步成果,与周边院校交流“护理学专业思政评价难点突破”;虽未跨区域推广,但其实践经验已为省内同类院校提供落地参考,也为后续深化研究、完善体系奠定了基础。

  “改革不为‘评价’而评价,而是让课程思政成为中医药护理人才成长的‘精神养分’。”未来,学院将深化“数智技术+思政评价+中医药特色”融合,推动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守正”、“创新”,为健康中国培育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中医厚度”的护理人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