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大澂主要精神事迹:在时代困局中书写担当的范本
勘界保土,以“硬核行动”诠释家国情怀的重量。19世纪80年代,面对沙俄对珲春边境的觊觎,吴大澂没有止步于口头抗议,而是带着舆图、文献踏查边境,用实证驳斥对方主张,最终收回黑顶子百余里领土,并立铜柱明界。他把“爱国”从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知道领土完整不是口号,便用脚步丈量边界、用证据捍卫主权。这种寸土不让的坚守,打破了近代外交必妥协的刻板印象,证明即便在国力衰弱时,仍能以坚定意志守护国家尊严。对今天而言,这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家国情怀要靠行动践行的生动教材。
实干兴边,以“系统思维”展现治理智慧的深度。吴大澂的兴边不是单点发力,而是一套防务+民生+产业的组合拳:招垦实边让荒地变良田,既解决粮食问题又“以人固边”;创办机器局、编练靖边军,用工业和军事筑牢防务根基;修驿站、推农技,让百姓在稳定中得实惠。这种既算军事账,也算民生账的思维,跳出了边疆治理只靠武力的局限——他明白,真正的边疆稳固,是让百姓愿意留下、能活下去、觉得值得守护。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实干,比任何空洞的“兴边口号”都更有力量,也为后世治理需兼顾长远与当下的问题提供了启示。
破局创新,以“敢为人先”彰显突破局限的勇气。在边禁传统根深蒂固、技术观念落后的晚清,吴大澂的创新显得尤为可贵:他突破政策壁垒推行招垦,哪怕被斥违背祖制;引入西方机器创办吉林机器局,成为东北近代工业的起点;甚至在黄河治理中首次试用水泥,打破传统河工只靠夯土的惯性。这些行动的核心,是“不被‘不可能’定义”——知道边疆缺人,就打破旧规引移民;知道防务落后,就引入新技术;知道河工低效,就尝试新方法。这种在困境中找办法的闯劲,让他超越了同时代的保守者,也让创新成为跨越时代的通用语言。
二、吴大澂精神启示:为吉林青年照亮担当路径
吴大澂的事迹启示青年:担当不是惊天动地的偶然,而是“心里有家、手里有法、眼里有光”的必然。这种精神对新时代吉林青年的启示,可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向:
第一,怀“护土如家”之心,守护家乡安全与文化根脉。吴大澂用行动证明守护要落到实处,这启示吉林青年:在边疆安全上,可像戍边志愿者那样扎根边境乡镇,协助政策宣传、民生服务,用日常坚守筑牢精神边防;在网络空间主动澄清家乡不实信息,用真实故事展现吉林发展。在文化传承上,可通过短视频活化长白山文化、满族朝鲜族民俗,参与冰雪赛事服务让冰雪吉林名片更亮;挖掘吴大澂、杨靖宇等历史人物故事,让红色基因在年轻一代中延续——就像吴大澂守护领土,当代青年能以多元方式守护家乡的安全与文化根脉。
第二,以“系统实干”之法,激活产业活力与基层温度。吴大澂兴边靠组合拳的思维,为青年参与家乡建设提供了路径:在产业振兴中,农业青年可依托黑土地搞智慧农业+电商,既提升产量又打开销路;工业青年可聚焦汽车、轨道客车等优势产业,像中车长客团队那样深耕技术,让吉林制造有竞争力。在基层服务中,大学生村官可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既富口袋也美家园;社区志愿者可把养老服务+便民活动结合,让基层治理有温度——就像吴大澂既重防务也重民生,当代青年的实干也需兼顾解决问题与长效发展。
第三,以“破局创新”之勇,探索绿色发展与特色突围。吴大澂不被现状困住的闯劲,指引青年在吉林发展中找新机:在绿色发展上,可像吉林“秸秆变可降解餐具”的团队那样,把农业废弃物变成环保产品;参与长白山生态监测时,用无人机、大数据提升效率,让生态保护更精准。在产业创新上,可将雾凇、林海等地域元素融入冰雪装备设计,让吉林智造有特色;用直播电商带火黏玉米、山野菜,让土产变成网红货——就像吴大澂把边疆劣势转化为发展机遇,当代青年也能把吉林的寒地、生态、工业等特点,变成创新的独特优势。
百年时光流转,吴大澂在黑土地上镌刻的担当精神,从未因岁月而褪色。它是长白山巅的星光,是图们江畔的潮声,更是新时代吉林青年前行的坐标。当青年们以“护土如家”的赤诚守护家乡,以“系统实干”的智慧激活振兴动能,以“破局创新”的勇气开拓新局,便是对这份精神最生动的传承。在吴大澂精神的指引下,吉林青年定能让青春脉搏与黑土地的振兴节拍同频共振,在新时代的考卷上,续写比历史更厚重、更璀璨的担当华章。
供稿人:长春光华学院 孟宝芬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