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生入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到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状况追踪服务,让政策关怀的暖意渗透进每一个服务环节的细微之处,才能真正架起人才培育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无缝衔接的桥梁。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其核心在于融会贯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协同发展效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深耕就业创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项任务的深远意义与多维复杂性有着切身体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学子个体的职业路径拓展与生活品质提升,更牵动着社会经济的稳健运行与长远发展脉搏。因此,我们的使命是双重的:既要全力协助学生达成高质量、人岗相适的就业目标,也要悉心点燃其内在的创新火种,系统培育其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实施精细化个性化指导**
学生群体构成复杂,其家庭背景、性格特质、职业理想与期待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一部分学生目标清晰笃定,从踏入校门之初便积极为心仪的职业目标蓄力,主动投身各类实践项目、考取含金量高的专业资格证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方向感模糊、内生动力不足,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认知浅显模糊;甚至存在部分学生盲从潮流选择职业路径,未能审慎考量自身的兴趣所在、能力所长与长远的职业规划蓝图。针对这些多元化的个体状况,必须摒弃“一刀切”的模式,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指导方案,助力其深入洞察就业市场的实时动态与结构性变化,系统掌握高效的求职技巧与策略性思维。同时,必须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职业价值观与积极务实的就业观,协助其基于自身的兴趣点、能力禀赋和核心价值取向,勾勒出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图,明确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方向,从而显著增强其求职择业的信心与底气。
**强化前瞻性职业引导**
当前,市场需求迭代速度空前加快,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迸发活力,传统行业也在经历着智能化、数字化的快速转型升级浪潮。这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崭新的机遇。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主动“走出去”,深入开展企业走访与行业调研,通过建立并维系持续高效的企业资源对接网络,不断开拓与各专业高度契合的优质岗位资源池,着力完善人才供需精准匹配的长效机制,力求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想状态。更重要的是,要及时捕捉并传递产业变革与市场发展的最新信号,引导学生敏锐感知时代发展脉搏,具备灵活调整自身职业规划以适应未来趋势的意识和能力。
**着力提升综合素质与软技能**
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用人单位日益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可迁移的软技能,例如:清晰高效的沟通表达能力、卓越的团队协作精神、活跃的创新性思维、强大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现实中,不少学业成绩拔尖的学生,却在求职面试的关键环节因缺乏这些软技能而遗憾折戟;反之,部分学业成绩并非顶尖但综合素质全面、软技能突出的学生,往往能赢得多家优质企业的青睐。这充分昭示我们,在日常的育人实践中,必须将综合能力培养置于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鼓励并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项目、专业实习实训以及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多元平台,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自我,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重视心理疏导与韧性培养**
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求职竞争,常常引发学生群体产生焦虑不安、迷茫困惑、自我怀疑甚至否定等负面心理状态,而这些不良情绪又会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其在求职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力。有的学生经历数次面试失败后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有的则因畏惧激烈竞争而不敢投递心仪的目标职位,导致错失宝贵机遇。因此,在着力强化学生就业核心技能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其心理健康疏导与韧性培养工作。要运用科学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与工具,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和理性分析求职过程中的挫折与失利,引导其将每一次“失败”转化为反思学习和能力成长的契机,逐步构建强大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建立精准帮扶长效机制**
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必须建立“一人一档”的精细化一对一帮扶台账。对每一名帮扶对象的家庭背景、学业状况、求职进展、具体面临的就业困难根源、已提供的心理辅导支持、精准匹配的岗位推荐信息以及深入的谈心谈话记录等进行详实登记与动态更新,实施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为开展靶向性强、实效性高的精准帮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持续耕耘,服务不断线**
即使在暑假期间,当其他岗位的教师享受休假时光时,我们各二级学院的负责教师以及就业创业部门的全体成员依然坚守岗位,加班加点通过电话、微信、班级群等多种便捷渠道,主动联络每一位应届毕业生,细致了解其最新的就业动态与具体需求,并针对性地向尚未落实去向的待就业学生精准推送匹配的就业岗位信息。就业工作者的脚步从未因假期而停歇,服务始终在线。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周期性长的系统性综合工程,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在实践中提炼有效经验、精准诊断潜在问题、动态优化工作策略。展望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学生生涯发展需求为核心导向,持续探索并创新服务模式与手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就业指导与服务全流程,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与主体意识,致力于培养输送更多既具备强劲职业核心竞争力、又富有开拓创新动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深厚的教育情怀,用心用情为每一位学子的就业之路保驾护航,照亮前程。
作者: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李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