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独考试招生专业
国际代码:14699
学院代码:N88(供区内考生报志愿使用)
※我院2025年高职单独考试招生专业计划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所有招生专业均可参加自治区统一组织的专升本考试,升入区内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各专业的具体报考条件,请关注后续学校发布的报考须知,专业的具体情况请致电各系部咨询老师。
学院招办咨询电话
李老师 13847662969
许老师 18045047290
韩老师 15849996871
董老师 13848983102
学院概况
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是经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2023年11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内蒙古农牧技师学院。“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学院题写校名。学院现有畜牧兽医、农林、乡村建设与水利工程、健康管理、现代服务管理、基础部、信息工程七大专业群,开设畜牧兽医、现代农业技术、水利工程、护理、音乐表演、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动漫制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38个招生专业,现有学生5545人。
办学理念
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2.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使命。
重点谋划以现代农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相关专业,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坚定“一技在手,四海丰收”的教育信念。
坚持就业导向,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
专注于培养“德润如玉、技精似铁、心灿若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致力于创建“理念先进、德技双馨、民主和谐、环境优雅、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
师资队伍
拥有适应学院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拥有企业、行业内聘请的能工巧匠和专家学者。
学院努力建立一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专业带头人培育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等措施,重点对在职教师进行转型和提升,同时,在企业、行业内聘请一批能工巧匠和专家学者,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职工357人,其中在职在编教师314人。正教授9人,副教授 90人,硕士及以上151人,双师型教师14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4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市级专业带头人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市级教学能手17人;教师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及市级项目课题 30余项;出版教材 20 余部,发表论文 100 余篇,发表论著 30 余本,申请专利 10 余项。师生参加各类大赛获国家级奖项 20 余项、自治区级奖项 120 余项、市级奖励 80 余项。
办学条件
规划占地80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建有教学实训区(综合教学楼、图书信息中心、综合实训楼、兽医院)、学生生活区(食堂、宿舍)、体育运动区、创新创业区等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教学基础设施。已建成动物疾病诊治中心、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有畜牧兽医、食用菌、无人机、数字影像技术、电子商务、武术等70多个装备先进的专业实训(验)室,实训设备3万余台(套),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坚实保障。图书馆藏书16.1万余册。
教育教学
人才培养理念
四合贯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四维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过程相对接);“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三全育人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技并修。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三类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学生成长特点,构建形式多样的“德育课程”“素质课程”“岗位课程”三类课程体系,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内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深入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鼓励学生广泛参加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并取得突破性成绩,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齐头并进的生动格局。
全面构建新型学生发展观
本着“多元发展、特长发展”的目标践行新型学生发展观,改变单一评价模式,探索学分制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活力四射的青春校园。
校地企合作单位200余家
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
突出就业导向,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造“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培养。
通过优化和改造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专业教材、共同培育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协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模式。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为学生搭建稳定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服务平台。
学院地址
赤峰市松山区查干沐沦大街与大宁路交叉路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