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招生多靠忽悠 教师揭秘四大招生伎俩
http://minxiao.eol.cn 来源: 作者: 2011-03-08 字体:大 中 小
“我们民办学校的老师有这样一种尴尬,上课期间有工资,假期却没有工资,只有招到三名学生才有基本工资。” 目前在德州工作的李刚(化名)曾在青岛两所民办学校做了三年教师,他向本报记者讲述了民办学校暑期招生中存在的种种“猫腻”。
现在正是各民办学校招生的高峰期,个别民办学校往往在招生中采取各种伎俩。考生在选择学校时,一定要进行分析辨别,谨慎择校。
伎俩一:自我标榜“美名”多
7月28日,记者从德州新湖宾馆拿出多家民办学校的招生材料,每一家的宣传材料中都列满了“荣誉”,其中多的达三十多个,少的也有七八个。
“现在招生太激烈了,夸大宣传在行业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虽然学校不愿花钱去买所谓的‘荣誉’,但很多家长很看重这块,很多学校也只好去买荣誉了。”李刚告诉记者,自己曾供职的青岛某民办学校就有不少标榜“优秀办学单位”的荣誉,其中不少都是从国内一些民间教育机构买来的。
7月28日,记者以民办学校负责人的身份,与一名假证贩子取得联系。当被问及能否给学校办一些“荣誉证书”时,对方满口保证,并称只要给他打3万元钱,一周内就能办出“荣誉证书”。李刚说,个别学校招生材料上的“荣誉”也不乏出自假证贩子之手,一些授权发证机构甚至根本不存在。
李刚说,他经历的最离奇的夸大宣传是,“从学校到海边非常近,坐车只要3.5元。”但事实是,从学校到海边的票价确实是3.5元,但要坐的却是1.5个小时的火车。
伎俩二:学校名称变花样
7月28日,记者在新湖宾馆调查时,不少招生老师就在各自学校的名字上做文章,招生材料和老师的介绍很不严谨。
“其实,民办学校招生时,一般都会省去‘职业’、‘技术’等字眼,甚至将民办性质说成国办性质来拉拢考生。”李刚说,学校这么做也是为迎合学生家长的心理,让其觉得自己的学校更正规。
记者了解到,每年各省教育厅都会下文,要求招生学校在招生时使用审批机关批准的名称,在印制宣传资料、招生广告、简章,制作牌匾、校徽,刊发媒体广告时必须使用全称,不得简化或私自篡改,否则将被视为擅自改变学校名称,受到教育部门处理。但现实中,篡改校名进行宣传的情况屡见不鲜。
掌上高招服务号
中国教育在线高考订阅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