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潘鲁生“寄情大湾区”创作巡展济南站 收官在即
2023-08-22 13:23:00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即将于8月27日收官,
  喜欢艺术的小伙伴,
  看展的时间不多啦!
  这个充满南国风情自带清凉感的展览,
  呈现了粤港澳三地乡土面貌与人文风情。
  在自然与社会的对话中,
  联结城市与乡村,
  并置传统与现代。
  现在让我们听一听艺术家们对大湾区画展的印象,
  然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视觉旅行吧!
  part1艺术家共话大湾区
  刘万鸣(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潘鲁生的作品是文化观的表达,其彩墨是一种观念和诗意的表达。他的作品既古朴又当代,具有创造性,他以艺术抒怀,对民艺的情怀,大写的格局,成为一种自觉,表现为作品的以静现本真。
  杨晓刚(山东美术馆馆长)
  “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是山东美术馆今年夏天推出的重点展览。大湾区是中国经济的桥头堡。艺术家深入生活,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大湾区内在的精神意态;以彩墨语言再现湾区景观的线面色,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远的艺术境界。
  邱运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潘鲁生的艺术反映的是当代中国密切、亲切的现实,表达的是当代中国人迫切需要表达的情感,使用的是当代中国社会熟知的语言和形式,因而给人一种很亲切、很熟悉的感觉。
  闫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潘鲁生的作品非常通达,他从宏观、客观和微观的视角看世界,提取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设计的创意,进行艺术回归本原的不断探索,发明开创性的艺术形式。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潘鲁生作品里面具有装饰的因素,是一种情感的强调,在艺术精神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潘鲁生用写生贯穿乡愁,表达对大湾区的思考,充当民俗学、民间文艺在当代社会中快速发展的的中介物。 
  汪大伟(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
  潘鲁生用小景大画表现大的意境,大的情怀,游览其中能感受到艺术家画画时静谧的心境,他用艺术语言记录下了时代发展的印痕,引发一代人乡愁的情感。
  张志庆(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潘鲁生以其勤奋和情深扎根民间,在大湾区民艺调研的所观所感,激发了他创造的激情,他用画笔记录下要消失的民间的、传统的东西,可谓一往情深。
  唐辉(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荣宝斋画院院长)
  大湾区画展显示出艺术家艺术的情怀和历史的责任感,综合性、系统性的修为,在技法上的守正创新。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就像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无我之境”,潘鲁生的画是有“我”的,即自我的抒情性,是艺术家对家国变化、城市变化,跨越南北的一种观照。
  乔晓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北人南观,他乡遇故知。民间文艺的当代创作。在自己热爱的民艺土壤和生活的土地上,寻找自己艺术创作的生长点。 
  顾黎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鲁生以直线切割空间,他在创作中抓住空间的格局,抓住了具体的触觉,把笔墨当成触觉的在场性,表现出艺术的强大的综合性。
  许敦平(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潘鲁生“直把他乡当故乡”深情地投身异乡大湾区考察并进行创作,作品语言朴实,能够引起共情。
  蒋文博(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
  他的作品透露出一种“通达”之感,他打破了主客对立,表现了“游于艺”之“游”的状态,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创作状态绘画,随心所欲地驾驭各种艺术语言来表达思想。
  part2观众视角的大湾区
  对画与对话
  一众少儿研学团来看展啦
  对于艺术的好奇,对色彩的探索,对想象的表达
  面对一张张大画时
  孩子们与作品、与艺术家的对话自动开启
  比了个耶~打了个卡!
  入景入画
  流动、变换的光影与影子的重叠
  在投影屏幕前的一张张侧影
  是光与影结合的再创作
  乡愁的传递
  高耸的锅耳墙
  让孩子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在母亲的讲解里生出了对大湾区的期待与向往
  电话手表里的展览
  展厅里总有一群可爱的小观众
  认真地用电话手表拍下自己喜欢的画作
  这何尝不是艺术的现代式与创新的未来式的双向奔赴
  抓住展览的尾巴
  在大湾区的情与景中
  感受艺术与乡愁的交融吧。
  展览信息:
  《寄情大湾区》一一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展
  展览名称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特展
  主办单位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承办单位丨山东美术馆
  协办单位丨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展览日期丨2023年7月15日至8月27日
  展览地点丨山东美术馆A1展厅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