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加强耕读教育 践行爱农兴农使命
2024-03-27 15:07:0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涉农高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形成“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一体化推进的耕读教育体系,不断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一、强化顶层设计,夯实组织保障
  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加强劳动教育、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明的重要途径。学校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要求,深化耕读教育改革创新,发挥学科专业、人才资源、活动阵地等特色优势,切实为赓续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充分赋能。成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耕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校党委书记和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党委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部)为成员单位,在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中推进耕读教育工作取得扎实成效。积极完善学校耕读教育体系,紧密结合办学实际,印发《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具体措施,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做好保障服务,强化督导考核,持续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释放耕读教育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活力,激发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互促进的无限潜力。立足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理论宣传宣讲等方式,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广大师生深入领会耕读教育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培育更多始终心系“三农”、躬耕“三农”、扎根“三农”的知农爱农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强化课程育人,厚植爱农情怀
  爱农情怀是使命所在,更是价值追求,它源于对“三农”的深刻认识和全面了解。学校加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农村农业发展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融入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和日常学习中,形成以耕读为核心的价值引领教育、以知农爱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加强新农科建设,开设农业生态工程、农业政策学、农村社会学等专业课程,拥有中国农耕文明、中华农耕文化中的音乐之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国茶文化等多门体现农耕文明和耕读教育元素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并自然融入农耕文化的内涵,同时大力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协调发展,不断增强耕读教育的实效。选派教师赴行业企业和农村基层挂职锻炼,连续举办“知农爱农”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绿色农业工程创新研究院等校内科研平台,聚集农耕文明、乡村振兴、绿色农业技术等领域深耕细作、钻研创新,编写《智慧农业》《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英语教程》等教材,提升耕读教育整体水平,努力打造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获批《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农耕文明“两创”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等省、市级课题项目,更好地实现以理论研究反哺教育教学。
  三、强化实践育人,练就兴农本领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坚持专业教育、理论学习同劳动教育、生产实践、农事实践相融合、共促进,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借助农业工程训练、劳动周、第二课堂等主要载体,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农耕示范园、农耕文化博物馆、山东农村改革发展博物馆、生态园等校内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尤其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五一”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和乡村“大舞台”,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锤炼兴农本领。学校师生赴淄博三月三生态农场、长清农耕示范园、山东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地,开展农业认知实践、农耕工具整理、农业调研等活动,真正把“农耕小课堂”搬入田间地头、农业基地、生产一线,有效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大力推进校地行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多个专家大院、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成立新农人创新创业团队,打造形成以学院学生衔接链与农业产业生态链融会贯通的大学生双创团队,鼓励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鲁青园艺杯”山东省大学生智慧园艺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实践活动,将更多文化知识和科技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乡村大地。现有新农人好蝉团队、兴农社、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队“溯文传承小队"等校内社团和实践团体,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开展“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进行实地调研、农耕文化知识宣讲、乡村环境美化,增强传承农耕文明、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拓宽耕读教育实践平台、提升耕读教育效能。
  四、强化文化育人,赓续农耕文化
  校园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作为涉农高校更有责任传承发扬农耕文明,不断加强耕读教育的文化浸润。以文化阵地建设为主要抓手,发挥校史馆、山东农村改革发展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育人作用,增设“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校园景观,帮助师生近距离感受耕读文明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创新耕读教育活动形式,组织开展“追忆百年农史,筑梦时代未来”农史舞台剧汇报演出、“以农史为画笔,谱写时代篇章”农史汇报、农事诗会、农知农史趣味竞答、“心系乡村,品读经典”读书会、情景剧《丰收的瓜 》表演等活动,用心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趣味的耕读教育活动。用好用活校内经纬讲坛、明德讲堂、新时代大讲堂等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活动,面向师生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农耕文明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主办或承办“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讨会、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术研讨会暨祝阳农耕文化大讲堂、“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论坛、“乡土文化与传承创新” 课程导引学术报告等学术活动,打通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与理论运用的桥梁。建强用实融媒体中心,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思政+耕读教育”网络育人新路径,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设“节气山工院”“屸院生态小贴士”等专栏,推送宣传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知识,增强耕读教育的生动性、感染力和吸引力,让“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将牢牢抓住“耕读文明”这个软实力,深刻把握、持续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构建完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爱农兴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耕读教育走进美丽校园、浸润师生心田,实现以知农爱农赋能强农兴农,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贡献“山工院”力量。(通讯员:卢文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