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赋能非医教师,点亮医学教育创新之光
在医学教育不断革新的当下,多学科融合成为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路径。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敏锐洞察这一趋势,针对非医学背景教师面临的挑战,精心打造了一套全方位、独具特色的培训体系,为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思政为魂,厚植教育情怀根基
学院将教师思政育人和职业素养培育置于培训核心。以我国捐献遗体制成标本骨架的先驱沈福彭教授事迹为生动素材,组织教师瞻仰其纪念碑。庄严肃穆的现场氛围,让教师们深刻领悟到无私奉献精神的内涵。学院还定期举办思政专题讲座,邀请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与思政学者,结合教育发展形势,深度解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师德师风培训课程中,通过大量真实且典型的案例,剖析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高尚操守。教师们在讨论与反思中,清晰认识到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肩负的重大责任,从而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学生观,为教学工作筑牢思想基石。
二、精准定制,铺设专属成长轨道
为实现培训的精准化,学院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前期调研。通过与教师一对一交流,倾听他们在教学中的困惑,运用科学方法剖析过往教学过程,精准找出知识短板。基于此,学院为不同背景的教师量身打造培训方案。对于青年教师,学院要求他们系统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5门基础医学主干课程。在临床实习环节,教师可依据自身教学与科研方向,自主选择3个科室进行实习培训。这一举措成效显著,许多教师在实习后,能够将临床案例巧妙引入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科交叉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多元课程,搭建立体知识大厦
学院构建的多元课程体系,涵盖基础医学理论、“基础-临床”专题讲座、专业知识培训、临床技能培训以及临床实习培训等多个模块。在基础医学理论学习模块,不仅有解剖学、生理学等核心基础学科,还包括内科学、外科学等重要临床学科。教师们通过系统学习,深刻理解医学知识在临床应用中的复杂性与严谨性。学院组织的“基础-临床”联席授课专题培训班,邀请基础与临床领域的权威专家举办讲座,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拓宽了教师的学术视野。临床技能培训采用“理论+示范+实操”的创新模式,开展心肺复苏、海姆利克急救等关键技能培训。教师们在实践操作中,切实掌握了这些重要技能,增强了应对突发医疗状况的能力。在临床实习环节,教师深入合作医疗机构,全程参与查房、病例分析、急诊处理等医疗活动,培养了临床思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教学提供了生动案例,加强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协作。
四、严格考核,锻造卓越教师队伍
为确保培训质量,学院建立了科学规范、全面细致的考核体系。理论知识考试全面考查教师对基础和临床课程的掌握程度,要求教师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学设计评估聚焦教师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检验他们将医学知识与教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水平。教师还需撰写学习报告并进行案例分析汇报,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展现临床思维与教学能力。
五、成效斐然,绘就教育创新画卷
经过系统培训,学院在多个维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学方面,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运用丰富的临床案例和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非医背景教师授课的满意度稳步提升。在科研领域,非医背景教师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将自身专业与临床诊治难题相结合,形成了诸多创新研究思路。学院的学科交叉融合氛围愈发浓厚,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和质量显著提升,教学改革也在稳步推进。
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通过多元培训赋能非医背景教师的实践,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未来,学院将继续优化培训体系,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贡献力量,在医学教育的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推动医学教育事业向着更高水平迈进,让学科融合的光芒照亮医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012351588
2025-04-23 18:05
SRC-753825539
2025-04-23 17:09
SRC-17317808
2025-04-23 15:12
SRC-1973813755
2025-04-23 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