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大学子】王浩宇:十年求“实”路,从青涩学子成长为基层“星火”
王浩宇,临沂大学法学院2015级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人物,山东省高校发现榜样(全省唯一一名入选学生),连续两年获山东省优秀学生,2024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银奖,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
十年光阴,能让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也能让一个青涩学子蜕变为基层“星火”。王浩宇的十年,始于对校风“实”字的好奇,在求学探索、身份淬炼与基层实践中,将“扎实、朴实、务实”刻进生命肌理。他的故事,是逐梦路上的初心坚守,更是用行动书写的青春答卷。
青涩求学:在“实”的土壤里埋下种子
为什么选择临沂大学?这要从一个“实”字说起。
“高考结束后,我在网上看到了临沂大学,校训是明义、锐思、弘毅、致远,但是最吸引我的就是校风‘实’。我那时候就在想,一个大学为什么它的校风只有一个字呢?”带着对“实”的疑问,这位青涩质朴的内蒙古小伙选择来到临沂大学,开启他的访“实”求学之路。
王浩宇跟大多数初入大学校园的普通人一样,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带着各种天马行空的跃跃欲试,充实地“武装”起自己的每一天。那时的他每天忙于GPA、班级工作和学生会活动的“三点一线”中,类似一种“既要还要”的状态,但很多事情事与愿违,把自己搞得很疲惫。
他开始思考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有价值,也开始寻找他心中“实”的参照物。
十八岁的他陷入了深深的内耗与焦虑。“不要求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极致,没有人能够十全十美。但是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对得起自己的初心”,辅导员尉海东老师的一番话让王浩宇“恍然大悟”。“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初心”,求“实”是个人成长的思想写照,这是一个向内求的过程。从那以后,王浩宇的学习生活不再单纯追求外在事物的充实,而是开始打磨自己内在的盈实。
王浩宇认准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于是“除了吃饭、睡觉和宿舍偶尔的小聚之外,宿舍-教室-图书馆是我生活的大部分”。披星戴月的日日夜夜,王浩宇的内心逐渐充实起来,他也逐渐由青涩懵懂蜕变为思想坚定、内核稳定。
“我们有一门特色课程叫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很多沂蒙儿女热血参军的故事,我那时深受鼓舞……”2015年,彼时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门口还有一块巨大的LED屏幕,屏幕上经常播放当年度的征兵宣传片。王浩宇每路过一次,心里就泛起一丝丝“保家卫国”的涟漪。
军民情深是沂蒙大地永远不变的底色,王浩宇在这里学习,在这里生活,早已被爱党拥军的红色底蕴深深感染,他慎重思考后,决定参军入伍。

精神淬炼:在多重身份转变中锻造筋骨
作为一个上了一年学的大学生,他的身体素质和战友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高强度的训练使王浩宇显得有些“吃力”。“队列训练中战友比我耐力更久,五公里越野战友比我快了近1分钟,战术训练战友比我协调性更好……”
王浩宇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他想起了尉老师对他的教导,“做事要对得住自己的初心”,自己认准的目标,要踏踏实实去努力。不管前方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只管一往无前的“干”。
王浩宇常把自己当作龟兔赛跑中的乌龟,虽然跑得慢,但胜在坚持。沉默中的坚持所迸发出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这段“乌龟”自我较劲的历程重塑了王浩宇的心智,使他忘却了困难,淡化了时间,依然存在着的是那颗昂扬向上、越挫越勇的强大心脏。
在部队服役五年后,王浩宇选择回到学校,继续攻读学业。五年的军旅生涯给了他很好的实践空间,他带着这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思考着接下来自己的路该往哪去。
“选调生是把军旅的担当和校园的所学塞进老乡背篓里的机会”,王浩宇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未来要努力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
王浩宇向学校申请转到法学专业并降一级,这是他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学习要扎实。“虽然会耽误一年的时间,但是不会落下法学专业任何科目的学习,十分值得也十分必要”。
此时,王浩宇身边的同学基本是比他小六岁的弟弟妹妹,与他们相比,他在学习上要吃力很多,把知识再拾起来需要下些功夫。“我就坚持笨鸟先飞,提前预习一点,课后多复习一点,习题多做上几遍,靠量的积累实现质的改变,坚持下去总能赶上大家的步伐”。“各种题本摞下来,可能比图书馆的桌子还要高……”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这是王浩宇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他曾经很想成为许三多。回到学校后,他根据职业发展规划给自己制定了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小目标,在平淡且漫长的日子里去不断“跨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王浩宇没有成为他敬仰的许三多,谁也成不了许三多,他成为了自己,一个强大优秀的自己。

基层逐梦:让“实”的星火燃遍乡土
王浩宇的十年,“扎实”“朴实”“务实”是他身上烙印的标签。
在执行某救火任务时,浓烟裹着火星子往脸上扑,水壶里的水早就喝完了,嘴唇裂得渗血,但他不敢停下……“不是我想怎么做,而是有些事必须有人做,哪怕自己深陷危险之中也要顶上”。
作为班里的老大哥,牵头组建学习互助小组,帮助学习吃力的同学补基础、聊心态,身边的小伙伴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从挂三科到零挂科的飞跃。“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付出,也可以使我多花点时间,让别人少走点弯路”。
2024年王浩宇在家乡赤峰参与社区普法实践,他从小米销售中发现老百姓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于是他组建乡村普法小队,把晦涩的法律条文编成赤峰方言版的顺口溜,去村里为乡亲们做普法宣传……“把根扎进需要的地方,奉献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群人相互托举、彼此成就的温暖故事”。
王浩宇选择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可以说是受到了红色高等学府的滋润,可以说是五年军旅生涯教会他的担当,也可以说是十年所学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2025年,王浩宇如愿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这份果实,根扎在他的成长历程中,藤蔓分散在他的知行合一中,或然中存在着很多必然性。
“老师解读沂蒙精神时说过一句话:党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党当靠山”。对于王浩宇来讲,选择选调生,不是因为这条路好走,而是因为这条路值得走。选调生的价值在于当他离开某个村子时,老乡能记得有个小伙子帮他们办了点实事,这种被需要的存在感,比任何功利性目标都更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
“我期待在基层成为火种型的人:比如开展普法时,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村民;推广农业技术时,带起几个“新农人”示范户……”王浩宇想让自己的专长变成“杠杆”,撬动更多人参与乡村振兴,让“一个人的努力”长成“一群人的事业”。

10年前,王浩宇与“实”结缘,在“实”的土壤里埋下种子。经过十年多重身份的淬炼,他重塑了自己干事创业的“筋骨”。现在,他要带着自己的“扎实”“朴实”“务实”奔赴基层,化身星星之火,为乡村振兴和法治乡村建设贡献他的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