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十元生存测试:一堂直击现实的成长必修课
2025-10-10 11:04:00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当一群大学生怀揣仅有的十元钱走进陌生城市,这场看似“自找苦吃”的生存挑战,实则是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深耕实践育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场生动延续与创新实践。回溯学校育人历程,早在2000年,校长孙承武便发起每人每天1元钱的“大学生生存测试”,这份直面社会、锤炼青年的教育初心,历经二十余载传承与发展,演变为如今已持续开展三年的“十元钱城市生存测试” 活动。从1元到10元的数字变迁,不变的是学校打破校园与社会隔膜的教育追求——以极具张力的实践设计,让青年学子在真实社会场景中砥砺品格、增长才干,使其成为一堂跨越时光、直击灵魂的成长必修课。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殷切期望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学校一脉相承“自找苦吃”育人精神的当代践行。
  在传统高等教育中,“象牙塔”与“社会熔炉”之间往往存在断层。许多大学生面临“知识丰富、能力贫瘠”的现实困境。十元生存测试(及其前身的1元生存探索)恰恰直击这一痛点——没有预设剧本,没有温室保护,只有真切的房租压力、求职坎坷和人情冷暖。从早年1元钱时代学生在街头寻找零工的窘迫,到如今十元挑战中淄博消防站搬运灭火器的汗水,北京街头售卖玩具的忐忑;从南京梅雨季节被驱赶的窘迫,到青岛餐馆用专业知识赢得认可的欣喜,不同年代的实践场景虽有差异,但这些鲜活的经历始终构成了比任何教材都深刻的“社会课堂”。当学生们为一顿饭精打细算,为一次机会反复演练,他们领悟的不仅是生存技能,更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朴素真理,而这份感悟,早已在二十年前的1元生存实践中埋下了种子。
  育人理念的深度实践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将“十元生存测试”作为长期推行的品牌活动,并非偶然之举,而是对2000年校长引领1元生存实践所奠定的“实践育人、知行合一”理念的深度延续与系统深化。从早年的探索尝试,到如今形成“前期培训—过程指导—后期反思”的完整体系,并纳入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二十余载的坚守与迭代,背后是学校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深刻理解,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以贯之的时代回答。这份从1元到10元的实践传承,让学校的育人理念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化作了一代代学子可感、可践、可悟的成长经历。
  青年成长的时代路径
  这场跨越二十余年的生存测试,其深层价值在于始终以贴近时代的方式,重构着青年与社会的对话渠道。在不同年代成长的青年,通过极具时代特征的“启动资金”(2000年的1元、如今的10元)直面生活本质:早年1元生存中,学生们在物资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学习“分毫必较”的生存智慧;如今十元挑战里,北京队在40℃高温下送外卖遭遇爆胎,南京队在暴雨中被驱赶,济南队售卖湿巾遭遇连环拒绝——这些不同时代的“狼狈瞬间”,恰恰成为各代青年最珍贵的教育契机。学生们由此跳出校园滤镜,懂得了收入背后的汗水重量,理解了父辈奔波的不易。这种共情能力的觉醒,比任何说教都更具穿透力。当青岛队张喜凯在鲁菜馆用文化讲解打动食客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应用,更是青年在社会大课堂中重新定位自我价值的生动过程,而这样的价值重塑,自2000年起便在学校的实践育人中不断上演。
  教育创新的山外大方案
  从教育创新维度看,十元生存测试是对2000年1元生存实践的迭代升级,它突破了传统实践“走过场”的窠臼,在传承核心育人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真实场景+问题导向+能力迁移”的育人新范式。三年来,活动持续优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安全培训,拓展实践地域;而回溯早年的1元生存实践,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初心,正是如今创新范式的源头。在关虎屯,学生用专业知识完成推广并获得报酬;在淄博,消防实践让青年读懂社会责任——这些案例既印证了“实践出真知”的永恒规律,也展现了学校从1元到10元实践中,对“理实结合”教育命题的持续探索,为高校破解相关难题提供了极具传承性的“山外大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当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求解”,当课堂从教室延伸到街头巷尾,这种教育变革的力量,早已在二十年前的1元生存实践中悄然萌发。
  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
  将“十元生存测试”作为长期活动推行,展现了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对自身实践育人传统的坚守与前瞻视野。从2000年1元生存实践贴合当时社会背景的育人尝试,到如今十元测试紧扣青年就业创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基层治理等国家战略,学校始终以实践为纽带,让育人方向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以“十元生存”为实践切口(其内核与1元时代一脉相承),引导学生走进城市街巷、深入社区角落,在体验城市生活百态中感知民生需求,在尝试灵活就业、资源整合中理解发展逻辑,夯实了“强国有我”的实践基础;这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活动打破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壁垒,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而这份探索的起点,正是二十年前校长带领学生开启1元生存时,对“职业教育需贴近社会、锤炼技能”的早期践行;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举措。活动将思想引领融入实践过程,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这份育人成效,在二十余年的实践传承中不断积淀与升华。
  当然,任何直面现实的实践都伴随争议。有人质疑当下“十元生存”过于严苛,但活动的精心设计消解了这些担忧:系统化的安全培训、团队协作机制、风险防范教育,构成了科学的安全保障体系。事实上,从2000年1元生存实践开始,学校便注重在“放手”与“保护”间寻找平衡,如今的安全保障体系,正是对早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完善。这种“有保护的放手”彰显了教育智慧——既让学生直面社会复杂,又培养其风险应对能力。正如那些冷静识别并避开诈骗陷阱的学子所展现的,这种“在风浪中学会航行”的本领,正是新时代青年最需要的生存智慧,而这份智慧的培养,早已在二十年前的实践中开启了序章。
  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十元生存测试(及其背后的1元实践传统)更显时代价值。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始终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活动从2000年的探索萌芽,到如今成为学校“实践育人”体系的精彩缩影,始终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殷切期望。当青年一代在生存挑战中读懂“奋斗”的内涵,在与各行各业交流中建立社会认知,他们所收获的不仅是个人成长,更是对时代使命的自觉担当,而这份担当精神的培育,已在学校二十余年的实践育人中深深扎根。
  十元钱能买到什么?或许只是一瓶水、一份快餐。而二十年前的1元钱,在当时的物价背景下,同样承载着“撬动社会认知”的重量。从1元到10元,数字的变化丈量着时代的发展,却从未改变其作为“开启社会之门钥匙”的核心价值——它们共同撬动了关于成长、教育与责任的深刻变革。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这一创新实践,从2000年的蹒跚起步,到如今的成熟完善,为青年搭建起一座跨越时光的“成长阶梯”,让学子在可控挑战中积蓄力量,在真实社会中锚定方向。这样的教育探索启示我们:只有培养出能经风雨、接地气、有担当的青年,才能真正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这才是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使命所在,也是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二十余年实践育人传统所坚守的初心。(通讯员:陈淑芳 李嘉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