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古道上烹出“饕餮大餐”——齐鲁理工学院2025年“齐鲁古道行”活动侧记
2025-10-31 10:25:00
齐鲁理工学院
  10月24日清晨,霜天秋晓,微风带着丝丝寒意,然而身着红色马甲的青年学子却热情似火。齐鲁理工学院举办的2025年“齐鲁古道行”活动,在齐国古都临淄稷下学宫遗址拉开帷幕。此项活动的主题是“循古道足迹,承齐鲁文脉,传红色基因”。本次活动历时四天,起于临淄稷下学宫,止于曲阜孔庙,经历临淄、淄川、博山、莱芜、新泰、泗水、曲阜等七个市区,行程250余公里。正像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宣兆琦教授在开幕式上所说:“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行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和自信重塑”。由专家学者和教师学生组成的60人的文化考察团,用脚步丈量历史,通过实地探访、学术研讨、文化体验,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重走古道,触摸历史,感悟先人的智慧与艰辛,梳理和挖掘古道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资源,并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古老的齐鲁文明在青春的步履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真正的研学并举、知行合一。
  从2021年10月正式启动齐鲁理工学院“齐鲁古道行”研学考察至今已经五周年。五年来,齐鲁理工学院学子累计行走1150公里,考察遗址、遗迹以及古村、古宅、古桥、古井120余个,举办现场教学75场,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研学心得等文章300余篇,讲述“齐鲁古道行”的纪实片《金声传古道》荣获了“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特等奖。在研学内容上,由侧重传统文化(绿色)到红色文化(红色)、现代科技文化(蓝色),实现了由“一元色”到“三元色”的跃升,以齐鲁文化溯源、革命历史传承和现代科技创新探索为内核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成为齐鲁理工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齐鲁古道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通道,更是一条文化廊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文化瑰宝。齐鲁理工学院举办2025年“齐鲁古道行”活动,旨在深入贯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育人理念,让师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深度感受齐鲁文化魅力与红色精神的内涵,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专家站在齐鲁古道遗址的讲解,还原了一个个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让本以为远去的人物鲜活起来。他们一个个仿佛穿越到今天,有血有肉地站在学生面前,诉说曾经的悲壮欢歌,启发学生思考现实和未来。
  在临淄齐国稷下学宫遗址前,仿若2300年前的这座世界最早的高等学府矗立于眼前。在这里,先后有千余名稷下先生传经布道,不计其数的学士各抒己见,呈现出一幅百家争鸣的景象。专家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道来,发表自己通过研究获得的真知灼见,学生们全神贯注,边听边记,一场沉浸式的现场教学就这样展开。
  在临淄孔子闻韶处遗址,齐国故城遗址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韩伟东讲述了孔子在齐国闻韶的故事。当时鲁国内乱,鲁昭公流亡齐国,孔子在随行的齐国乐官那里聆听了《韶》乐,那美妙的旋律、纯正的思想、高超的技艺深深地吸引了他。由于沉醉于《韶》乐的美妙,孔子在很长一段时间连吃肉都品尝不出滋味。韩伟东说,不少人把“三月不知肉味”理解为孔子三个月没吃上肉,其实不然,它表现的是孔子的好学精神和对恢复礼乐制度的执着追求。
  在济南市莱芜区孔子观礼处遗址,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原信息联络部长齐金江研究员讲述了孔子观礼处的来龙去脉。孔子二十岁左右时,亲眼观看了吴国季札在此以周礼仪式葬子的经过,认为其过程哀痛深切且仪式俭朴,完全符合“礼”的精神,反映出孔子不仅重视礼的理论,并且更看重礼仪的施行,强调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
  齐鲁理工学院2024级电动工程及其自动化1班学生矫东洲当晚写下了这样的学习体会:“走在齐鲁古道的青石板上,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褶皱里,这里没有网红打卡地的喧嚣,只有风穿过古槐时,捎来千年故事。青石板上的车辙痕印,让人想起:文明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靠这样一条一条的路,把思想、文化与烟火气,从一座城传递到另一座城。特别是加上专家们的专业讲解,仿佛就是在研读历史教科书,这是从没有过的美妙。”
  现场是最好的教学
  齐鲁理工学院副校长李照介绍,学校根据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组织编辑出版了《齐鲁文化精神》一书,并将其列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该书获评山东省一流教材,该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和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齐鲁古道行”融入思政课教学后,一个个历史事件和人物从书本里走了出来,学生的感受从未如此强烈——原来这些故事和人物从未走远,而是就在眼前。
  在莱芜战役现场发生地,今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普通村的一棵大槐树,佝偻的身躯只剩下骨架,仍顽强地生存下来并逐渐茂盛起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孙艳老师在树下凝重地讲述着那段悲壮的故事。当年千余名国民党部队包围解放军,与前来阻击的几十名解放军战士迎面相逢,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依靠这棵槐树作掩护,由于装备落后,寡不敌众,解放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几十条年轻的生命躺在大槐树下,而槐树树干几乎被打空,残存的躯干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弹孔。学生们听后无不动容,纷纷上前抚摸干瘪的树干,这既是对烈士的抚慰,也是对英雄的纪念。
  在焦裕禄纪念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新蕾为大家讲述了焦裕禄的光辉事迹。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他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他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激励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人民怀念焦裕禄,是因为焦裕禄这面旗帜上永远镌刻着“人民”这两个字;时代呼唤焦裕禄,是因为焦裕禄精神始终保持着引领社会前行的时代活力。
  2024级医学影像技术1班学生刘洪娟在参观学习体会中写道:“焦裕禄被病痛折磨时只能用抵住桌角的方式缓解疼痛,甚至在病发最后时期坚持不用药,把药让给有需要的人。完美诠释了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让我读懂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也为此次研学刻下精神坐标。”
  山东文史专员、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在现场教学点评中说,齐鲁古道上的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是现场教学的宝贵财富。把课堂搬到齐鲁古道上,让学生们感悟先人的智慧与艰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光荣的革命历史,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创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加深青年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认同与理解,而且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育人”的命题,答案永远在路上
  在齐鲁古道文化考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同学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有同学写道:“齐鲁古道的车辙早被尘土盖过了,可那路上传下来的‘在一起’的念想,早渗进了日子里——是饭桌上的一碗面,是村口的一句问候,是大伙儿一块儿往前奔的脚步,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根,是咱们今天攥紧的、明天要接着走的路。”
  考察路途中,傅永聚、齐金江、韩伟东、宋杰、张杰等专家们不只在现场讲,在行驶的车上也是轮流上阵,戴着耳麦为学生讲解。回到住处,他们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利用晚上时间为学生们作学术报告,他们的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样是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
  莱芜区口镇绿凡崖村的邢业友老师就是一位齐鲁古道“发烧友”,他潜心研究“齐鲁夹谷会盟”历史三十多年,依据地方志,结合《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典籍,查阅相关文献记载,反复考察本村的地形地势,确认自己所在的绿凡崖村就是齐鲁夹谷会盟地。当然还有其他六七处地点也在论证历史真相。不管怎样,邢老师对历史文化的痴迷执着,对故土家乡的赤诚深爱,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一路且行且学,于脚步的丈量间汲取知识的养分;一路且观且思,在细致的观察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一路且践且悟,在丰富的实践中锤炼成长的羽翼。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薛杨在闭幕式上代表同学们表示:“我们会把这一路的收获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专业学习中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人生道路上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智慧,在创新实践中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在服务社会中坚守家国情怀的担当。”
  “同学们不辞劳苦,学而不厌,昂扬向上,老师们诲人不倦,倾囊相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春风化雨,我们在用脚步丈量齐鲁古道的行走中,亲身触摸了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大开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次教学实践活动,新加了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等内容,使大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上更加系统、丰富和全面,肯定有助于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两创’‘两个结合’以及‘没有五千年文明,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断的理解和思考。”傅永聚教授在作研学总结时如是说。
  文化有力量,学生有情怀。每一次行走,都有新的发现和思考,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路,本身就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过去,更伸向未来。“文化育人”追寻的答案,就在行走的路上。(通讯员:曹君  张静  瑞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