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银行家”成长记——济南高新区伯乐实验学校四(3)班金融文化探索之旅
2月15日,济南高新区伯乐实验学校四年级三班的同学与浙商银行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文化探索之旅。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了解金融历史、银行文化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尤为重要。浙商银行通过各种特色活动,将银行职业体验与文化传承巧妙结合,为孩子呈现了一堂生动的财商成长训练课。

活动伊始,同学们排成整齐的队伍,银行工作人员为孩子们示范了标准着装规范,从整理仪容到衣着调整,孩子们在观摩实践中学习到“专业形象是客户信任的起点。”也对《弟子规》中“身必正,纽必结”有了实感,小到学生,大到日常工作者,统一着装都会让旁观者感觉到友好和尊重。

整理好仪表后,同学们跟随银行人员进入金融文化展厅,首先进入的是名为“荷韵”的张金玉油画展厅,画家从独特的审美视觉,结合丙烯颜料的特质,运用“摔洒”“泼淌”“揉擦”的技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山水画、花鸟画相映成趣的画面效果,令人交口称赞。看完画,同学们进入碑帖展厅,一帧帧拓片,涵盖着的是碑帖的发展史,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到小篆、楷书、行书,我们触摸到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如今我们每一次的落笔写字,都仿佛在与古人握手,文化自信便悄无声息地从内心滋长出来。
文化熏陶过后,便进入同学们本次活动最喜欢的部分,即金融服务实践。银行人员让同学们依次落座,开始讲解货币的发展史:原始人以物易物,后来出现了贝壳,闪闪发光的贝壳短暂地做了那个时期的货币进行交易,接着,商朝的人用铜制作成贝壳形状,后来慢慢地变成圆圆的金币银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更愿意携带轻便的纸币进行交易,于是在宋朝便出现了“交子”这种货币,流传至今。进入现代,聪明的人类开始用“隐形纸币”进行交易,名为数字货币,货币的故事仍在继续中……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银行人员拿给每位同学们一沓子“练功币”,耐心细致地教给同学们“扇面点钞法”,纸币竖拿,左手捏左下角,右手拇指把纸币向上推成扇形以每五张或十张为一组快速点数,数完后合拢复原,同学们参与度极高,一时间会议室内鸦雀无声,他们生怕自己点错了。
在完成点钞任务后,同学们体验了拓片制作。在仿古模具上,同学们贴好宣纸,小心翼翼地用毛刷轻轻敲打纸面,让纸陷进凹陷的花纹里,从而完成拓印,揭下纸,黑白分明的拓片便完成了,探索之旅到此结束,同学们尽兴而归。

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本次家、校、社的通力合作,形成了教育的合力,推动教育结果的内化和闭环。整个社会行动起来,不仅能够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工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次实践,让同学们将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获益良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